查看完整版本: [-- 历史性的转折——冀鲁豫三省实现粮食自给的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09月 -> 历史性的转折——冀鲁豫三省实现粮食自给的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09-29 00:00

历史性的转折——冀鲁豫三省实现粮食自给的调查

第1版()
专栏:

历史性的转折
——冀鲁豫三省实现粮食自给的调查
我国历史上长期多灾低产、严重缺粮的冀鲁豫三省,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四分之一的世纪里,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九七○年三省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广大干部和群众继续沿着农业学大寨的道路阔步前进。一九七三年又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在“扭转南粮北调”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冀鲁豫三省由长期缺粮变为粮食自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是我国一件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大事。(一)
地处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的冀鲁豫三省,历史上旱涝交错,灾害频繁。三省的“地方志”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大旱,赤地千里”,“大雨,禾尽伤,父子或相食”,“河决,庐舍漂没,溺死逃亡无算”。反动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残酷压榨,战争相接和近代帝国主义的掠夺,使三省农业进一步遭到破坏。历代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满足官府和军队的挥霍,不得不从江淮以南搜刮大批粮米北运。据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运粮的漕船多达九千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四百万石。这种南粮北调的局面,在漫长的旧社会一直延续下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三省人民,强烈盼望推翻反动统治,战胜水旱灾害,从贫困中摆脱出来。许多地方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海河水呀长又长,千年流来万年淌,穷人血泪几时尽,只盼东方出太阳。”“早也盼,晚也盼,只盼淮水不泛滥,有朝出个大救星,治好淮河万民安。”
新中国诞生以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非常关怀冀鲁豫人民的疾苦。毛主席曾多次亲临三省视察。一九五○年,淮河流域遭受特大洪水的侵袭,第二年春,毛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一九五二年,毛主席亲临黄河视察,又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九六三年,毛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
毛主席的伟大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向大自然宣战的斗志。二十多年来,三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力量,奋发图强,大干苦干,同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每年冬春,都有几千万人顶风冒雪,奋战在农田水利工地上。他们把一千多公里长的黄河大堤加高培厚,改变了解放前黄河三年两决口的状况;在淮河和海河流域,开挖、疏浚了几千条大小河道,使一亿多亩低洼易涝的耕地解除了洪涝威胁。在防洪防涝的同时,三省人民又广泛开展了以防旱抗旱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活动。在河流上游的山区,他们建水库,修梯田,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在平原,他们打井修渠,治碱改土,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使多灾低产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到一九七○年,冀鲁豫三省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一九七三年,粮食总产量创造历史最高纪录,比解放初期的一九四九年增加一倍半。这一年,三省在留足口粮、种子、饲料、集体储备粮、保证城镇人民吃用以后,上调给国家的粮食达到十亿多斤。从此,三省人民多年渴望扭转缺粮局面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冀鲁豫三省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区之一。这里农业发展的快慢,粮食的余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实现粮食自给以前,国家每年要从南方调入一部分粮食,供应三省灾区人民的需要。现在,这种情况大大改变了。近几年来,三省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林牧副渔和经济作物全面发展。国家和社队集体的粮食储备都有显著增加。粮食增产了,既可以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又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遇到了灾年,省内可以调剂粮食的余缺;一旦发生战争,可以就地解决军需民食。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广积粮”的伟大战略方针,正在逐步地得到落实。
(二)
冀鲁豫三省实现粮食自给,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据统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十七年中,三省共增产粮食二百七十亿斤,平均每年增长十五亿斤;而一九六五年以后的八年中,三省增产的粮食达三百三十四亿斤,平均每年增长四十一亿七千万斤。文化大革命的八年,同以前的十七年相比,增产总数多六十四亿斤,平均每年增产的粮食超过以往一倍半。这八年增产的粮食,接近于一九四九年三省的粮食总产量。
冀鲁豫三省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充满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从实现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的一九五八年,冀鲁豫三省人民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方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大办农业,粮食产量上升很快。但是,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刘少奇一伙极力推行修正主义路线,鼓吹“三自一包”等黑货,散布“北方灾情多,吃供应粮有理”的谬论,煽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歪风,助长了农村的资本主义倾向,挫伤了三省人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这几年,三省的粮食产量又降了下来。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什么时候资本主义邪气上升,农业生产就下降;什么时候社会主义正气上升,农业生产就迅速发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冀鲁豫三省各级党委组织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认真总结发展农业的经验教训,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广大干部和社员以大寨和昔阳县为榜样,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倾向,努力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几年来,三省各地不仅涌现出成千上万个学大寨的先进社队,而且还涌现出象林县、辉县、新乡、遵化、正定、鱼台、胶南、黄县等一大批学大寨的先进县。去年,这三个省有一百六十六个县、市粮食平均亩产达到或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大批先进典型的出现,推动着农业学大寨运动更加深入地向前发展,大大加快了三省农业发展的步伐。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冀鲁豫三省的党委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地位。省、地、县各级党委,都派出大批干部充实了农业生产第一线,把地方机动财力的大部分用于发展农业上,并且大力组织各行各业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一九七三年,河北省的地方机动财力,有百分之七十点五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各地、县的地方机动财力用于农业的也普遍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山东、河南两省,去年用于农业的投资比一九七○年增加一倍,支援农业的钢材也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最近几年三省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一千多个地方“五小”工业,在加速农业的发展中显示了重要作用。三省针对许多地方干旱缺水的情况,都把制造提水抗旱设备作为工业支援农业的主攻方向。近几年来,三省柴油机的年产量大幅度增长,井灌面积迅速扩大。现在,三省平原地区,机井星罗棋布,井灌和渠灌相结合,灌溉面积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二。文化大革命以来,三省各地建立起二百多个小氮肥厂和一批磷肥厂,工业部门还为农村制造了大批拖拉机和数百万台其它农业机械,从而加快了三省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为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在毛主席发出的“扭转南粮北调”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冀鲁豫三省人民在战胜自然灾害、加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斗争中,表现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他们学习大寨贫下中农的革命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发展和壮大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原来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实现了高产更高产,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越来越多;许多原来的多灾低产地区,有的实现了粮食自给,有的达到自给有余,改变了落后面貌。
黑龙港流域的衡水地区,过去是河北省灾害最重、产量最低的老灾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地区的各级党委联系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实际,组织干部、社员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加强了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他们带领群众根治海河,大搞农田建设,使这个严重缺粮的老灾区,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这个地区的枣强县有个十八行大队,过去是个出名的穷队,从一九五九年算起,国家供应他们的粮食达十九万斤。一九七二年受灾减产后,大队党支部书记在支委会上说:大寨大队灾年做到“三不要”、“三不少”,咱学大寨学了这些年,还要吃统销粮,咋说得过去?支委会讨论了几个晚上,决心大干一年,把十多年吃国家的统销粮全部“还清”。他们以大寨为榜样,带领群众顶风冒雪,战天斗地,打了两眼三百米深的机井,把一千多亩田地变为水浇地,去年全队粮食总产量由上年的四十三万斤增加到一百一十八万斤,向国家交售粮食二十四万一千斤,比过去十多年国家供应的粮食还多五万斤,大队集体储备粮还有二十四万五千斤。人们看到这个大队由穷变富的景象,高兴地赞扬说:枣强有个十八行,人穷地瘦志气强,十多年统销一年“还”,备战备荒广积粮。
十八行的变化,是冀鲁豫千万个社队中短期巨变的一个例子。过去许多“种一葫芦收两瓢”的涝洼地,现在成了高产稳产田;过去滴水贵如油的地方,现在实现了水利化;过去许多十年九不收的盐碱窝,现在变成了米粮仓。京杭大运河西岸,有个鱼台县,解放前每当洪灾以后,农民挑着破筐,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四出逃荒,使这个“运粮河”旁的县,曾经以讨饭闻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这个县的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度是山东省按人口平均吃国家统销粮最多的一个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社员们说:“大寨能三战狼窝掌,不信咱鱼台就变不了模样!”一九七一年春,从县委书记到机关干部,纷纷深入基层,从抓阶级斗争入手,一个一个地整顿社队领导班子,使全县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大变。每年冬天,社员们冒严寒、踏冰凌,修河挖渠,把湖洼地改建成稻田。四年来,全县粮食的平均亩产和总产量都增长一倍半以上,向国家交售粮食达两亿斤,成为山东省按人口平均提供商品粮最多的县。
地处黄河故道的河南省原(阳)延(津)封(丘)地区,不是沙岗就是盐碱涝洼地,土质瘠薄,易旱易涝。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三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洪涝、盐碱、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一九六八年,延津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带领六百多名干部,渡过黄河,到两百多里外的兰考县学习焦裕禄同志生前领导全县人民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和实践经验。回县以后,他们带领全县人民挖河修渠,排涝治碱,植树造林,锁住了全县一百七十九个较大的沙丘。今年春节期间,原阳县委书记带领三百多名干部和七万名社员,背铺盖,带干粮,扎营黄河滩。他们冒着纷飞的大雪,在冰冻的大地上挥锹舞镐,开挖河道,引黄淤灌,使涝洼地变为良田。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三个县粮食产量连年上升,去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一亿多斤,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今年,这三个县的小麦又夺得丰收。正当他们踊跃向国家交公粮、售余粮的时候,传来了要从这三县调运粮食去北京的喜讯。这是这个老灾区第一次向首都调运丰收粮,干部群众心情非常激动。多少人通宵不睡,连夜盘查粮仓,评比品种,检查质量。送粮那几天,大小道上,汽车、马车、拖拉机、手推车一起出动,浩浩荡荡向粮站行进。许多老贫农激动地说:咱原延封过去吃遍全国二十个省的粮食:南方的大米,北方的玉米,东北的高粱,那么多年了,都是毛主席调粮食给咱吃;现在,轮到咱向国家作贡献了,咱要把最好的粮食运去北京,让毛主席和首都人民知道,今天的原、延、封,不是过去的老灾区了!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历史性的转折——冀鲁豫三省实现粮食自给的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