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风沙线上写新篇——中卫县人民在腾格里沙漠开发建设新灌区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10月 -> 风沙线上写新篇——中卫县人民在腾格里沙漠开发建设新灌区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10-29 00:00

风沙线上写新篇——中卫县人民在腾格里沙漠开发建设新灌区的事迹

第4版()
专栏:

风沙线上写新篇
——中卫县人民在腾格里沙漠开发建设新灌区的事迹
位于腾格里沙漠南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人民,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向沙漠进军,在风沙线上开辟了一个近十万亩耕地的新灌区。
现在,登上腾格里沙漠南沿的古长城,只见百里林带象绿色的长城,把浩瀚的沙漠拦腰切断,同雄伟的古长城遥相衬映;一条七十多里长的引水干渠,象银河一样流向天际;过去连绵起伏的沙丘,已经变成平整的良田;一座座电力扬水站和高高的引水坝,把黄河水提上了沙岗、台地;新开垦的大片沙荒地上,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一排排新建的居民点,掩映在绿树丛中;一片连着一片的果园,苹果、梨、枣挂满枝头。昔日荒无人烟的沙漠,如今变成了欣欣向荣的新灌区。
从沙迫人退到人进沙退
中卫县位于宁夏引黄灌区的西南部,北边紧靠腾格里沙漠,西起一碗泉,东至胜金关,有二百多里长的风沙线。
解放前,这里流传着一首辛酸的歌谣:“风卷黄沙滚滚来,青苗渠道一夜摧,开门脚踩黄沙土,携儿带女讨荒归。”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没有能力治理沙漠,却把凶恶的风沙奉为“神龙”,极力用“神治”、“天命”等孔孟之道欺骗人民。明末崇祯年间,封建帝王在中卫县城修建了一座钟鼓楼,在钟鼓楼北门的石壁上刻下“神镇沙龙”四个大字;又在腾格里沙漠的一个风口上,建了一座“飞龙庙”。三百多年过去了,“神”并没镇伏“沙龙”,“飞龙庙”也没有挡住“飞沙”,反而被沙吞没了。腾格里沙漠仍以每年十米左右的幅度向南扩展,吞噬着田园、村庄。据历史资料记载,解放前的二百年间,腾格里沙漠就从北向南推进了五十多里,迫使居住在古长城脚下的耿家庄、胜金关等地的几百户贫苦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到外地逃荒要饭。
解放以来,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卫县二十多万回汉族人民,战风沙,锁“黄龙”,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斗争,营造了一条西起迎水桥,东至胜金关,宽一里,长八十多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在沙坡头、龙宫湖、马梁山、胜金关等风口地区兴办了八处园艺场和林场,总面积为三万六千八百多亩,夺回了过去被黄沙吞没的二万多亩良田,开发了新沙荒地三万四千多亩。
位于古长城脚下、胜金关附近的胜金大队,方圆二、三十里。过去这里是有名的古战场。一九六二年冬天,古战场上摆下了新的阵势,胜金大队的贫下中农在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吹响了向腾格里沙漠进军的号角,同凶恶的“黄龙”展开了战斗。
这里每年有六、七个月的风期,年降雨量只有五十毫米,而蒸发量却大于降雨量的几十倍。要在这里锁风沙,没有人定胜天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可能的。
隆冬,寒风卷着黄沙顺着胜金关口直泻而入,打得人们睁不开眼睛,站不稳脚。胜金大队的贫下中农顶着风沙上,踩着沙浪行,苦战了十五个日日夜夜,削平了五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沙丘,填平了几十道沙壕,整出了二百多亩林地。开春后,又一鼓作气栽下了二万多株沙枣树和杨树。
树苗栽下后,老天象有意考验人似的,一连四个多月不下雨。沙地无墒,天不下雨,树苗很难成活。这时,胜金大队党支部号召全队干部社员,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一里外的排水沟里担水点浇树苗。烈日炎炎的盛夏,沙窝里一片炽热,人还没有走到水边,汗水就湿透了衣服。小伙子们干脆光着膀子,赤着脚,担着水在沙子地里轻飞快跑。有的人肩压肿了,脚烫起了泡,也坚持不下火线。百里千担一棵苗,他们就是这样,硬是凭着一副铁肩膀,救活了两万多棵树苗。
经过十二个年头的艰苦奋战,一条十里长、一里宽的防沙林带,两个二十几亩大的林场,傲然挺立在胜金关下的古战场上,紧紧锁住了“黄龙”。
牵“龙”进沙漠,平沙造良田
如今,滔滔的黄河水,顺着纵贯新灌区的干渠,驯顺地流进了沙漠,浇灌着一块块平展展的沙荒地。这条渠,过去人们叫它“白干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人们又改叫它“革命渠”。从“白干渠”到“革命渠”,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
一九六五年夏季,中卫县委决定开一条西起迎水桥,东至胜金关的“北干渠”,把黄河水引进沙漠。经过一年多的勘测,一九六六年秋季动工了。但是县委内有些同志,对改造、利用沙漠信心不足,这条渠只开了三十里就停下了。几场风沙过后,开出的渠道又被夷为平地。看到这种情况,群众气愤地把它叫作“白干渠”。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也有力地促进了县委的思想革命化。一九六九年冬季到一九七○年春季,县委积极带头,领着民工,冒着风沙严寒,苦干了一个冬春,北干渠终于修通了。群众满怀激情地把“白干渠”改称为“革命渠”。
一九七○年九月《人民日报》在《农业学大寨》社论中提出:“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它触动了中卫县委领导成员的思想。他们在思索:中卫县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是加速改造、利用沙漠,开发、建设新灌区,还是守旧摊摊,慢慢来?县委书记马兆福对全体常委说:“耳闻不如目见。到新灌区亲自看看,心里有底,办事情就踏实了。”
寒冬腊月,狂风卷着黄沙在腾格里沙漠上吼叫。雄伟的古长城和林带,傲然屹立在风沙线上。县委常委们脱掉了大衣和棉鞋,同当地的社队干部一起,顶着风沙,沿着古长城,步行五十多里,实地察看。他们走到黑山脚下,看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贫农领着十几个年轻小伙子,在寒风中穿着单衣,抡着十几斤重的大铁锤,为砌护渠道开山劈石。有人关心地问:“大爷,你冷不冷?”这位老贫农豪迈地说:“为革命开山劈石,我越干心里越热火!”在城关公社雍楼大队的开荒地上,他们又碰到了共产党员、开荒队长王金山和队员们正在平沙造田,就关切地说:“同志们辛苦了!”王金山和开荒队员们回答说:“我们情愿留在沙窝里干一辈子,不把新灌区开发、建设好,誓不罢休!”
这一切对县委领导成员教育很深。他们一路上没有顾得上吃饭、休息,傍晚,精神抖擞地来到古长城脚下的四方墩,就地召开了县委常委会议,作出了大干快上加速建设新灌区的决定。随后,他们召开了全县四级干部会议,县委书记代表县委在会上作了检查,批判了那种胸无大志,无所作为的思想,提出了“大干苦干十年,誓把沙海变良田”的战斗口号。
这个战斗口号很快变成了全县人民的实际行动。千军万马开到了古长城脚下,在二百多里长的风沙线上摆开了平沙造田、清淤和砌护渠道的战场。
马梁山是一座石山,座落在腾格里沙漠中。山南是革命渠,山北是城关公社正在开垦着的大片土地。要把革命渠的水引到新开垦的土地,必须在马梁山上修一座扬水站,把渠水引上马梁山。引水上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城关公社的开荒队员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豪迈地说:“领导能下海,我们敢擒龙!”他们挥动着十几斤重的铁锤,劈山砸石。一根根钢钎被磨短了,一双双手被震裂了,谁也没有说个“苦”字。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建成了一条四百多米长的扬水渠,把水引上了马梁山。
一个难忘的冬春过去了,又一个难忘的冬春过去了。中卫县人民大干苦干了四个冬春,花了三十多万个工日,削平了五千多个沙丘,动用了一百三十多万方沙、石,开垦出新沙荒地三万四千多亩,兴建了总长二百三十里的排灌沟渠七十多条。一个渠道交织,有灌有排的新灌区初步建成了。
沙荒地上闹革命,科学种田夺高产
在新灌区的土地上,过去那种荒凉萧索的情景已经逝去,到处呈现出粮丰草美,生机勃勃的景象。
新开垦的沙荒地,土质中含盐碱成份很大,沙土层一般在一米左右,上有黄沙,下有流沙,漏水漏肥,不长庄稼。社员们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科学种田,种出了好庄稼。
城郊公社八字渠大队,过去平均每人只有八分地,土地少,产量低,粮食不够吃。这个大队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在腾格里沙漠开垦了五百多亩沙荒地,头一年种植了一百多亩水稻和小麦,但是小麦产量很低,水稻捉不住苗。开荒队长孙进孝选择了一块有代表性的田,在苗全、苗稀、无苗三种不同类型的地方,各取三斤泥土,分别用清水化开,放在大铁锅里熬,看在这三种情况下土壤中含盐碱到底有多大。他临时在稻田埂搭了个草棚,连续三天三夜守在锅边熬土,初步摸清了不同苗情土壤含碱的精确数量和应采取的不同方法。根据反复实验的结果,他总结出了“放水泡田,清水洗碱,洪水淤漫,分片经管,秸秆还田”等改造沙荒地的经验。
清水洗碱,是改造沙荒地最关键的一环。为了掌握清水冲洗后田里含碱的程度,老孙就到田里和出水口尝水。尝了一块又一块,苦涩的碱水蚀烂了他的嘴唇,腿被碱水腐蚀得布满了小血口子。同志们劝他歇一会儿,他说:“沙荒地的脾气摸不透,打不下粮食,我坐不住。”就这样,六十多亩稻田的水,他差不多都尝遍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年,八字渠大队六十多亩沙荒地上的稻子终于丰收了,平均亩产五百二十多斤,比第一年增产了五成多。
四年多来,科学种田的鲜花盛开在中卫县的新灌区。在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中卫沙坡头治沙站研究人员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当地群众在新灌区已经种植的二万四千多亩沙荒地上,进行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在沙荒地上生长状况的试验和新垦沙荒地改良的试验,他们还同科研人员一起,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水林先行,以林保粮,粮草结合”和“先种稻,后种旱,稻旱轮作两年换,促沙成土夺高产”等切实可行的好经验,沿着毛主席指引的“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作出新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风沙线上写新篇——中卫县人民在腾格里沙漠开发建设新灌区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