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踏波测流江河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10月 -> 踏波测流江河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10-31 00:00

踏波测流江河源

第6版()
专栏:

踏波测流江河源
青海高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在高原的丛山峻岭之中,激流险滩之上,活跃着一支支水文工作队伍。二十多年来,他们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怕艰难险阻,在这里坚持观测每一条河流的水位、流量、冰情、泥沙和水质变化,积累了大量的水文资料,为治理、开发黄河和长江作出了贡献。
揭开长江源头的水文秘密
万里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可可西里山和祖尔肯乌拉山,它的几条主要源流,都穿行在唐古拉山脉的峻岭峡谷之中。这个地区,海拔在四千五百米以上,空气稀薄,山顶终年积雪,山下是永久冻土层,河流的结冰期每年在八个月以上。
为了摸清长江源头的水文情况,一九五八年,水文工作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鼓舞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青海高原,在长江的一条支流楚玛尔河上竖起了当时长江最上游的第一支水尺。接着,他们又在沱沱河、拜渡河上设立水文站,开始了揭开长江源头水文秘密的战斗。
年轻的水文工作者们在这里经受了严竣的考验。唐古拉山区经常有十二级大风,冬季最大风速可达每秒四十米,他们用坚硬岩石垒成的墙壁,竟被巨风裹挟的沙石刻成一道道的波纹。人们要和这变幻莫测的恶劣气候斗,还要和严重的高山反应斗,千辛万苦地收集着洪水、枯水和冰凌的资料。在洪水到来的夏季,他们脱下皮大衣,纵身跳入急流,抢测一个又一个洪峰的资料;在严冬,这里最低气温达摄氏零下四十多度,他们坚持一镐一镐地凿开两米多厚的冰层,测量冰层厚度和冰下的水深及流速。
楚玛尔河水文站老工人左廷禄,一九五八年就来到唐古拉山区,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十六年来,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他有一句口头语:“决不让一次洪峰跑掉!”有一次,楚玛尔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这正是测取洪水资料的最好时刻。为了“不让一次洪峰跑掉”,他忍受着正在发作的胃病,果断地跳进洪水进行抢测。突然,一个浪头打来,把他推出测验点。奔腾的洪水,把他一直冲走三十多米。当他在同伴们的帮助下脱离险区以后,他再次冲向测验点,直到完成任务。
雁石坪水文站,海拔四千七百米。一次,这里发生了特大洪水,每秒钟通过河流断面的流量达五百立方米,青藏公路上有的地方积水达六十二厘米。当时,雁石坪水文站刚好只剩下郭圣钧一个人。他想: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决不能漏掉一次洪峰。他身穿胶裤,顶风冒雨,坚持每半小时观测一次水位。为了测到中流流速,他在积水的青藏公路上使劲地把测流浮标扔到上断面,然后顺着和河流平行的公路,同急速下泄的洪水赛跑,记下浮标通过上下断面的数据。测一个数据,要和水赛跑八次以上。就这样,郭圣钧一个人奋战了五昼夜,终于取得了雁石坪水文站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的全部资料。
为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在青海高原黄河上游的干流和支流上,一个又一个水文观测站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了。水文工作人员为了当好黄河流域人民防汛抗旱的耳目,终年战斗在青海高原上。他们除了每年向各级防汛抗旱领导机关及沿河施工、工矿企业和有关单位报送水情电报、电话上万份(次)外,还为开发、利用黄河积累了珍贵的资料。
巴州沟是一条山溪性河流,它注入黄河的重要支流湟水,对黄河的水量和泥沙含量有重大影响。七月三十日十三时五十九分,吉家堡水文站女站长王学梅,按照惯例到测桥上去观测水位。刚到桥上,只听见隆隆巨响,由远而近,震得测桥在颤抖。经验告诉她:这是山洪下来了!她赶紧测量了十三时五十九分的水位,紧接着测量十四时的水位。时间仅仅过去一分钟,水位却暴涨了一米。水情就是战斗号令。吉家堡水文站的全体工作人员,就在这一分钟之内,全部上了水流断面。王学梅叫一个同志坚守水尺,观测水位,自己带上秒表和记录本,去协助另一位女同志作水情记载,希望能得到两份记载,使测验工作更精确些。她站在晃动的测桥上,头上浇着如注的雨水,脚下是狂涛恶浪,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战斗。在她的指挥下,一次又一次地及时向下游各单位报告了水情,获得了资料。
为了更好地做好水文工作,青海省水文总站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还建立了一支水文轻骑兵——水文调查队。这个队从一九六八年成立到现在,对黄河以及内陆河湖的二百多条大小河沟的历年洪水、土壤、植被、降水、冰期,进行了全面调查,行程范围达五万多平方公里,测量历史洪水断面四百多处,为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农业区的水库,以及其它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洪水和专门水文分析资料,受到青海省各族人民的好评。
向水文测验自动化进军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的滚滚洪流中,青海高原的水文研究工作,正在从简单的人工测验,逐步向水文测验的自动化进军。
大峡水文站,是青海高原各水文测站开展技术革新较早的一个单位。一九五八年,这个站的工人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行设计成功“缆车拉进器”,结束了过河缆车用人手拉钢丝缆道过河测量水文的历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站的工人又把悬索测流改为悬杆,大大提高了水文测验的精确度。接着,他们又制成了简易悬杆升降器,废除了人工抛悬杆的笨重体力劳动,把水文测验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可是,测流仍然没有摆脱人上缆车的不安全局面。能不能让缆车自己跑呢?站长李秀清带领大家进行实验,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大峡水文站的电动缆车试验成功了,从此甩掉了人拉缆车的落后状况。
青海省水文总站十分重视水文工作者的每一件发明创造,他们在鼓励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的同时,还抽调一些有经验的人员,从事专门研究。目前他们已试制成功了“电桥式远传水位计”和“步进选择式有线电传水位计”两个产品,这两个产品经过试用,效果良好。在广大水文工作者的努力下,目前水文技术革新的花朵,正盛开在江河源头,青海湖畔。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踏波测流江河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