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托莫里山乡换新天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11月 -> 托莫里山乡换新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11-23 00:00

托莫里山乡换新天

第5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托莫里山乡换新天
闻名“山鹰之国”的托莫里山,座落在阿尔巴尼亚的中南部,高达二千四百米,巍峨壮观。在解放前漫长的黑暗年代里,托莫里山区的广大农民过着极其困苦的生活。人民政权建立三十年来,托莫里山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建设不断发展,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托莫里山区人民历来具有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早在一九二○年,就有数百农民参加了反对意大利入侵的发罗拉之战。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劳动党前身)的领导下,拿起枪杆子,同意、德法西斯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一九四四年夏天,人民武装力量同德国侵略者在一个山口进行战斗,有一百多名游击队员被敌人包围。机枪手费里特·布雷古用机枪扫清了一条路,使战友们得以安全突围出去。他自己多处受伤,眼睛也被击坏,但仍坚持战斗。子弹用完了,他就用石头打击敌人,最后壮烈牺牲。出生在托莫里山区的游击队战士埃斯特雷弗·查卡,随着英雄的第一突击旅转战南北,立下了功勋。一九四四年冬在解放地拉那的战斗中,他登上一座屋顶,用机枪打死许多敌人,最后英勇牺牲。曾任第一突击旅旅长的穆罕默德·谢胡同志称他是“罕见的勇士”。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个地区的一万七千居民中,有三千多人参加了游击队,一百五十多名反法西斯战士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流血牺牲,为祖国的自由和人民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托莫里山东南部的杰尔伯斯农业合作社,是恩维尔·霍查同志居住过的地方,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青年联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曾在那里召开。现在,这里建立了一座革命纪念馆,陈列着当年霍查同志用过的实物,记载着他工作和参加会议的情况。青年们经常有组织地到这座纪念馆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们访问此地的时候,正是秋收秋种的紧张季节。青年们除积极参加抢收抢种外,还开展采集石块、开辟梯田等活动。十月托莫里山上寒气袭人,七十多名青年不怕苦,不怕累,来到山上清理牧场,为明年发展畜牧业创造有利条件。他们居住在那里,学习在那里,经受风雨,经受锻炼。
去冬的一天,社里六百多只羊被大风雪阻挡在山里。阿弗利姆等两名青年同一名老年社员闻讯赶往出事地点,每人抱了一只羊,踏着深雪回到社里。全社青年在他们的带动下,沿着他们的足迹,挥镐舞锹,连夜在积雪中为羊群开出一条路,保证了羊群的安全。
牧羊是阿尔巴尼亚山区人民从事的一项传统生产活动。过去,它被认为是卑贱的工作;今天,成了建设山区的一项光荣的事业。六十多岁的维利,出生在世代牧羊之家。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里,他曾协助过游击队伤员脱险。社员考虑他已年逾花甲,动员他退休,但他坚持不肯。他说:“几十年的牧羊生活习惯了,我不能离开羊群。”现在,社员们正开展学习维利老人热爱牧羊事业的活动。劳动党员查尔卡妮响应党的号召,教育自己八年制学校毕业的儿子恩杰尔热爱家乡,从事牧羊工作。恩杰尔遵照母亲的嘱咐,认真学习老牧羊人,精心管理羊群。他所放牧的羊每头年产羊奶平均达到六十五公升,比一般的羊多五公升,羊的品种也不断得到改良。
青年们在积极参加山区建设的同时,丝毫没有松懈自己的战斗意志,每月按期进行军事训练,射击水平普遍超过了老一代人。
普雷什达农业合作社由六个山村组成,是在被战争毁坏的废墟上经过艰苦奋斗建设起来的。一九六六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发出建设和美化山区的号召。当时正在党校学习的法斯利·戴尔维希响应党的召唤,把家搬到农村,同农民一起建设山乡。现在,他担任社党总支书记。农艺师费契里·迪兹塔里是一九七二年地拉那大学的毕业生。他出生在农民家庭,毕业后,他抱着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理想,坚决要求回乡参加生产,为改变山区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党支部的教育和带动下,普雷什达合作社涌现了一大批积极分子。他们带头学习和宣传党的政策,向落后习俗和守旧思想进行斗争。过去,这里以生产玉米为主,不少人认为小麦在高山地区不能高产。现在,经过连续试验,小麦每公顷产量达到了二十七公担。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从一九七○年开始,社员们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修建了两个高山水库,绕山开挖了长八公里的水渠,水浇地从二十公顷增加到三百七十四公顷。目前,全社粮食产量已由解放前每公顷六、七公担提高到十九公担。社员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百分之三十的社员修建了新住宅。其他文教卫生事业也有迅速的发展。昔日的穷乡僻壤,今天正在变成富饶美丽的山乡。
托莫里山乡的巨变表明,在劳动党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人民,不仅能够战胜武装的敌人,而且有改天换日的本领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象托莫里山一样巍然屹立,任何狂风暴雨,任何压力,都不能动摇他们坚强的斗争意志。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托莫里山乡换新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