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染坊师傅勇为革命挑重担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11月 -> 染坊师傅勇为革命挑重担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11-29 00:00

染坊师傅勇为革命挑重担

第3版()
专栏:

染坊师傅勇为革命挑重担
在浙江杭州下城区的一条小巷里,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工厂——杭州丝绸印染厂。十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老厂在“工业学大庆”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贡献越来越大。
一九六四年,这个厂曾经热火朝天地开展了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革命景象。但是过了一个时期,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和干扰,少数干部片面地认为,大庆经验,就是出了石油,搞了一套规章制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厂里组织几个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关门制订了一套操作规程和制度,结果工人的积极性被束缚,大庆经验推不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们联系厂里学大庆过程中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狠批刘少奇的“生产第一”、“物质刺激”等修正主义的黑货,找到了前几年学大庆步子不快的原因。工人们说:王铁人去大庆参加石油会战,随身带一套《毛泽东选集》,在火车上就组织战友学习毛主席著作,启发大家为革命打油井。学大庆,就要学这个根本。
一个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迅速在全厂范围内开展起来。工人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分得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他们坚决贯彻执行,不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坚决抵制。
最近几年,这个厂的真丝织物品种比一九六四年增加了六倍。但是,真丝织物的整理和处理设备,却还是三十年代的“老爷车”,产量既低,质量又差,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能不能革“老爷车”的命,自己造一台联合整理机?工人们把这个设想一提出来,有的人连连摇头,说:行不通,根据我们的技术力量,哪能造得出联合整理机?听了这些话,老工人心里憋了一肚子的气。
整理车间老工人张阿根激动地说:大庆工人能自力更生开出大油田,我们染坊师傅也能自己动手造机器!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他连夜去找修理工孙天祥,两个人一道去车间把那台旧设备看了又看,回来和技术员范广森一商量,决定把单一整理机,改革成吸水、烘干、平整一次完成的联合整理机。
厂的领导干部支持了他们的革新倡议,一场试制联合整理机的战斗打响了。
工场里锤声铿锵、焊花闪闪。没有图纸,他们一横一竖地自己画;没有加工设备,他们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靠几把榔头、凿子,搞出了齿轮部件。他们在实践中磨练,增长才干……经过十个月的奋战,终于自力更生造出了真丝织物联合整理机,产量提高四倍,节约劳力三分之一,而且整理出来的真丝织物绸面平整,光泽明亮,消灭了皱印、条印、卷边等病疵,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杭州丝绸印染厂的职工,就是这样自力更生,改变了“染绸用缸棒,炼绸靠手扛”的落后面貌,为国家生产出大批优质丝绸。他们还以大庆为榜样,处处为全局利益着想。
有一次,一家绸厂有八匹白色的织锦急待出口,为了保证产品洁白无污,他们要求“杭丝印”对这八匹产品单独进行特殊处理。按常规,炼绸起码要满三十匹才能炼,对八匹绸单独处理,不仅增加麻烦,还影响本厂的生产和利润。这个“亏本生意”要不要接?工人们说,学习大庆,就要象大庆工人那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革命算大账,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鼻子尖尖,光算本厂的小账。这八匹绸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的声誉,我们一定要把它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大家说干就干,迅速组织力量进行突击。不多久,八匹雪白的织锦按质按时送进了绸厂。
十年来,这个厂先后抽出十分之一的技术骨干支援兄弟厂,为全国十多个地区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受到了兄弟厂的赞扬。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染坊师傅勇为革命挑重担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