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引岗”战歌——记河北获鹿、平山、元氏人民兴建大型灌渠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12月 -> “引岗”战歌——记河北获鹿、平山、元氏人民兴建大型灌渠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12-29 00:00

“引岗”战歌——记河北获鹿、平山、元氏人民兴建大型灌渠的事迹

第3版()
专栏:

“引岗”战歌
——记河北获鹿、平山、元氏人民兴建大型灌渠的事迹
不久以前,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太行山东麓的获鹿县境。只见一条大渠蜿蜒山间。清澈欢腾的渠水,穿过条条隧洞,越过凌空渡槽,向前奔流。这就是河北省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奋战四年建成的引岗大渠,获鹿县人民承担了大渠的主要建筑工程的修建。
引岗大渠紧接平山县岗南水库,绵延二百里,越过二十个山头,跨过五十多条沟河,穿过七条隧洞和二十一座渡槽,把河水引上丘陵岗坡的层层梯田,可灌溉三县的四十四万亩土地,使干旱山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岗渠的建成是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的丰硕成果,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有力见证。
破“天命” 敢叫“银河”落人间
获鹿、平山、元氏三县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在山区、丘陵地带,水源奇缺,十年九旱。解放以后,这些地区的水利事业有一定发展,但是粮棉产量仍然低而不稳。获鹿县素有“老八成”之说,有人认为:东有河,西有山,“老八成”年景难改变。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广大干部、群众批评县委说:人家一日千里,咱们千日一里,守劲大,创劲小,满足“八成”不得了。群众的批评触动了县委、县革委的同志,他们到山区、平原、丘陵进行调查研究,亲眼看到了庄稼干旱的情况,也看到了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战天斗地的许多动人情景。上寨公社北寨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打井筑坝修梯田,奋战五年,农、林、牧、副业大发展。事实使获鹿县委认识到:“老八成”思想打不倒,大寨精神学不了。县委发动全县人民讨论。大家说:“小打小闹不彻底,我们要搭大台子唱大戏,修引岗渠,重新安排获鹿河山!”也有人说:“八成年景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
引岗渠要不要修,能不能修?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用铁的事实作出了回答。
白鹿泉公社谷家峪大队是个一百多户的山庄,广大贫下中农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凿了一条二百多米长的山洞,引来了清水,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石井公社张庄大队,也打通了一条四百多米长的隧道,建起了扬水站,把河水引进了村庄。这些事例,使获鹿县委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他们想:一百户的村庄能劈山凿洞,全县人民还能搞不成引岗渠!
一九七○年春,获鹿、平山、元氏三县的数万民工在百里工地上摆开了战场,开山劈岭,跨沟架桥,大战引岗的歌声,震撼山谷,响彻云霄。
战“龙潭” 山峰河谷飘彩虹
从引岗渠渠首岗南顺流而下,来到平山县冶河河畔,一座宏伟壮丽、气势磅礴的石拱渡槽,飞架在冶河上空,象一条彩虹飘在两山之间。这就是引岗枢纽工程之一的群英渡槽。渡槽长达一千一百七十多米,宽六米,高二十六米半,站在河心举首仰望,有七、八层楼高,跨度二十米的大槽孔就有四十八个,还有小槽孔一百四十七个,渡槽引着滚滚而来的九个流量的清水,飞越冶河,经过光禄山,流入干渠。是谁巧夺天工,建成这样壮丽的工程?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圣贤”、“天才”,而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庄稼汉。
获鹿县施工团承担了在冶河上修建引岗渠的任务。开始,他们的设计方案不是修渡槽,是在冶河底下修两条倒虹吸。按这一方案,需要四百多吨优质钢材和上万吨高标号水泥。有人说:“巧妇难为无米炊”,要向上级要钢筋水泥。广大干部、民工坚决不当伸手派,他们说:“山上有的是石头,我们修石头渡槽。”县委采纳了群众的意见,制定了修建石拱渡槽的方案。
在冶河上架渡槽,没技术,没机器,怎么办?修石拱渡槽,光石料就需要十多万方。采这么多石头,把全县所有的石匠都调来,十年八年也打不完。怎么办?县委发动群众一讨论,困难一个个解决了。没有图纸,沙滩当纸,树枝作笔,石头蛋作模型;缺乏物料,自己动手,办起了炸药厂、水泥厂、石灰厂;不会技术就边学边干。黄岩岭上,青龙山下,锤钎当当,炮声隆隆,到处都是一派战天斗地的繁忙景象。
挖渡槽墩基坑是一个硬仗。
茫茫河滩,乱石滚滚,主河道稀泥没膝,人称“龙潭”。十冬腊月,寒风凛冽,民工们踏着刺骨冰水,在基坑里挖沙取石。水灌满了胶鞋,浸透了雨裤,腿脚冻得发紫,手上崩满了血口,但广大民工不叫苦,不喊疼。挖到八米深,坑壁塌陷,潜流激猛,怎么办?县委负责同志来到工地,召开了“诸葛亮”会,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提出打铆筋桩。有人说他们是“用荷叶,强包粽子”。民工李万才、王付书等说:“我们有革命的红心铁手,海水能掏干,地球能抠透,铆筋桩打定了。”他们反复研究,按着打机井下管的道理,实行真空浇注,经过十多次的试验,终于使三十五个“铆筋桩”顶着槽墩冲天矗立,战胜了“龙潭”难关。
随着槽墩的节节升高,高空运料又成了难题。民工们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用“六人抬,六人架,六人前后推和拉”的办法,从架板上把料石抬上两三丈高的槽墩。槽墩高出地面十多米了,要把上万斤的木托架架在上边作拱券,没有吊车怎么办?民工宗清俊、张墨臣、张春恒等,一连四天四夜没合眼,利用滑轮、绞磨搞成了“独柱摇臂土吊车”,一块六、七百斤的大料石,一分钟就送上拱券和槽墙上。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在广大民工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就修起了群英渡槽。在二百里的引岗渠上,象这样的石拱渡槽大大小小共有十八座,总长六华里。
闯“虎穴” 敢于入地凿“长龙”
逢山凿隧洞,遇沟架渡槽,搭渡槽难,凿隧洞险,千难万险,难不住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引岗战士。他们手握钢钎,凿透了二十座山,打通了七条总长十二华里的隧洞。“红光”、“军民团结”等隧洞都在地质结构复杂、岩层多变的深山。这里有连续塌方的“豆腐渣”,有喷泉四射的“水帘洞”,也有犬牙交错的“老虎口”,……严重的塌方,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民工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投入战塌方的战斗,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军民团结隧洞”,长达两千七百多米,高宽各五米多,洞内全部用料石衬砌,是引岗渠上最长的隧洞之一。在修建这个隧洞时,洞内几处险段的洞顶洞壁的泥石常常塌落,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在这种艰险的情况下,有的人产生了畏难情绪,主张采用“大揭盖”,有的人干脆提出要绕开隧洞,另找出路。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趁机吹邪风,胡说这是吃的阳间饭,干的阴间活。
面对大自然的艰险和阶级敌人的破坏,铜冶公社施工营的广大干部和民工,从不停工,日夜同塌方、沥水搏斗。获鹿县委负责同志来到工地,和他们一起学习《愚公移山》,开展大批判。人们越批劲头越足,越批胆子越壮,大家立壮志,决心闯“虎穴”,破难关。
在老虎口垒拱券的战斗中,突然,一块巨石落下来,共产党员史永计朝着民工们一挥手,喊了声:“快……”一句话没说完,塌方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史永计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英雄倒下来,千万个英雄冲上去。史永计的战友“抢险英雄”李大会,在引岗工地先后排险二十多次。就在史永计牺牲的当天,他接过史永计的工具,化悲痛为力量,带领战友们重进险区,清除了塌方,砌好了最后一道拱券,终于闯过了险区,拿下了“老虎口”。
百里引岗工地上,象史永计、李大会这样的英雄模范举不胜举,就是这些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的群众,使条条隧洞穿山过,座座渡槽凌空飞,创造了改天换地的英雄业绩。
获鹿、平山、元氏三县的人民,经过四年奋战,用工一千三百多万个,动用土石方七百五十多万立米,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引岗战歌。
引来一渠水,换来万担粮。引岗工程完工后,大大促进了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农业生产的发展,三个县水浇地可扩大到四十多万亩。今年已通水浇地二十多万亩。获鹿县在引岗工程动工前的一九六九年,粮食亩产只有四百三十斤,今年粮食亩产已达到八百零二斤。现在,获鹿、元氏、平山三县人民决心进一步搞好工程配套,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使引岗渠把库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网。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修引岗渠的民工在学习《实践论》。
本报通讯员摄


查看完整版本: [-- “引岗”战歌——记河北获鹿、平山、元氏人民兴建大型灌渠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