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海上常委”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12月 -> “海上常委”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4-12-29 00:00

“海上常委”

第3版()
专栏:

“海上常委”
山东省长岛县县委常委王亲寿,今年五十二岁了。文化大革命中,他批判修正主义,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更加焕发了革命青春。
一九六九年,王亲寿分工抓渔业。他把家里的工作安排好,背着行李上了船。在船上,他和渔民一块掌舵拔锚,撒网打鱼,样样都干,每年出海劳动平均都达二百多天。
渔民们看他干活,就说:“老王,你能出海,我们打心里高兴,船上的活儿我们干,你站在旁边指点指点就行了。”王亲寿说:“船不捻要漏,人不劳动要变修。不干活,凭啥给大伙指点?”在船上,担子他拣最重的挑,工作他拣最苦的做。打台鱼,当“渔眼”的活最苦最险,他争着干。当“渔眼”,要爬到两丈多高的桅杆顶,观察鱼群,指挥下网。有风有浪,船在海上颠,人在桅上晃,有时太阳晒得头昏脑胀,有时冻得直打牙帮。这一切,他全然不顾,一上桅就是四、五个小时。一天午后,他发现东南方有浪花闪动,断定是鱼群,就指挥渔船全速前进,撵上了领头鱼,把鱼围进了网膛。当他艰难地从软梯上下来后,几乎不会动弹了。船员们在他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忘我地劳动,迅速将四万多斤鱼捞进了渔舱。
王亲寿从不把自己放在心上,但对群众却关怀备至。每当海上大风大雾,他总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组织查找,直到渔船都有了着落,心里才踏实。今年初春的一天,海上狂风大作,寒气袭人,浪头泼到船上就是一层冰。傍晚,渔船大都返回避风港,唯独“长渔二十三号”机帆船还没有踪影。王亲寿守在电报机旁,发报联络,四处查找。午夜时分,风力逐渐增强到八级。王亲寿心想,“长渔二十三号”的处境一定很困难,必须前去抢救。他和“渔政一号”船的同志们迎着狂风巨浪,冲进茫茫夜海,与风浪搏斗了六、七个小时,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发现“长渔二十三号”正处在危险中——全船一片白,简直成了一条冰船。在“渔政一号”船的帮助下,“长渔二十三号”的渔民们战胜了风浪、冰冻,胜利返航。
由于王亲寿深入实际,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每当他所在的渔船一收港,舵楼里总是挤满了人,有的向他汇报情况,有的找他了解渔情,有的和他促膝谈心。干部、群众都热情地称他为“我们的海上常委”。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海上常委”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