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胜利的凯歌与失败的哀鸣——评《大风歌》和《垓下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12月 -> 胜利的凯歌与失败的哀鸣——评《大风歌》和《垓下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祯祥 1974-12-30 00:00

胜利的凯歌与失败的哀鸣——评《大风歌》和《垓下歌》

第2版()
专栏:

胜利的凯歌与失败的哀鸣
——评《大风歌》和《垓下歌》
刘祯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的一首诗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刘邦的劲敌项羽的一首诗歌。
两首诗歌,反映了两条不同的政治路线的代表人物在当时汉楚相争中所处的地位和结局。前者是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胜利的凯歌,后者是反动奴隶主复辟势力失败的哀鸣。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掀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社会上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卷到这场斗争中来了。
刘邦以一个乡村小吏的身分,起兵响应陈胜、吴广,很快成了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陈胜、吴广失败之后,他继续领导农民起义军,西入武关,直抵咸阳,推翻了赵高、胡亥的统治。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六国奴隶主贵族,抱着亡国之恨,纷纷打起反秦的旗号,兴灭继绝,据地称王。“世世为楚将”的奴隶主贵族后裔项羽,也参加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屡战屡捷,声势很大。但在秦灭亡以后,项羽推行了儒家分裂、复辟的反动政治路线。他自称“西楚霸王”,对六国的旧贵族和秦降将,“计功割地,分土而王”。刘邦是个法家,坚决反对这种分裂状态和倒退行为。他举起统一战争的旗帜,同项羽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四年多的时间内,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终于转败为胜,由弱到强,打败了以项羽为首的奴隶主复辟势力,重新统一了中国,继续实行由秦始皇创建的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但是,复辟与反复辟、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汉王朝刚刚建立,曾为刘邦同路人的韩信、彭越等六股割据势力,适应奴隶主阶级残余势力复辟的需要,相继叛乱,妄图再次制造分裂。刘邦又用六、七年的时间削平了叛乱,维护了统一,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公元前一九五年,刘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回师路经他的故乡沛县时,在宴会上即席作了这首《大风歌》。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是写景,也是抒发刘邦对那个风云翻卷的历史时代的切身感受。在激烈的斗争中,刘邦坚决实行法家路线,最后统一中国,“威加海内”,他是胜利者。刘邦作为地主阶级上升时期的政治代表,他懂得:斗争赢得了胜利,但是分裂复辟势力的残余还依然存在,北方的匈奴奴隶主政权正在虎视眈眈,不时侵袭中原。面对这种情况,刘邦决意继续贯彻法家的政治路线,推行奖励耕战的政策,选拔人材来掌握军政权力,以不断加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句歌词,充分表达了刘邦要继续斗争,巩固统一的意志。
毛主席指出:“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
刘邦这首《大风歌》,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阶级力量和精神面貌。当然,刘邦毕竟是一个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这首诗歌也流露出剥削阶级的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项羽则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闹分裂,搞复辟,妄图拉着历史倒退。尽管他曾拥兵四十万,占地九郡,号令诸侯,终究逃脱不了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就在他自刎以前,唱出了那首哀歌。所谓“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项羽的自我吹嘘,也是他对曾经一度神气活现的旧时的怀念。可是,由于路线不对头,逆历史潮流而动,结果落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骏马也不肯跟着跑了(骓不逝)。项羽对于他的失败,当然找不出正确的答案。他只能从儒家的“天命观”出发,归咎于“时不利”和“天亡我”。最后,在一片“可奈何”、“奈若何”的哀叹声中,割下自己的脑袋,呜乎哀哉!
项羽这首诗歌,通过他自己的阴暗心理的描绘,反映了儒家反动政治路线的代表人物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而又无力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困境。
从上面两首诗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上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也在文艺上反映出来。在深入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时,也应该注意总结文艺领域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把无产阶级文艺革命进行到底!


查看完整版本: [-- 胜利的凯歌与失败的哀鸣——评《大风歌》和《垓下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