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孔融让梨”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4年12月 -> “孔融让梨”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魏桥 孙信华 1974-12-30 00:00

“孔融让梨”析

第2版()
专栏:

“孔融让梨”析
魏桥 孙信华
在浸透着孔孟之道毒汁的《三字经》里,作者精心树立了一批要后世人们学习的“标兵”,讲了不少所谓“启导”人们“良知”其实是毒害少年儿童灵魂的故事。“孔融让梨”,就是其中的一个。
故事说的是:三国时代的儒生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别人拿大梨,他挑了一只小梨,还发了一通议论:“哥哥们是兄长,应该吃大梨,我是弟辈,年纪尚幼,应该吃小梨。”
四岁稚童,能否“彬彬有礼”地说出这一番“谦恭”的话来?实在令人怀疑。再说,即使孔融确实挑了一只小梨,这对于一个出身豪门,佳肴鲜果不断的孩子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大肆吹嘘的呢?
但是,《三字经》的作者——南宋末年的儒生王应麟,却刻意把它写入“经书”,传之后代;后来的反动统治者,包括国民党反动派,又一再把它列入“启蒙”读本。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唯恐这个“佳话”失传,也图文并茂地把它塞进小学语文教材,介绍给新中国的少年一代……。这一切,使得“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流传既久,影响又广。因此,对于孔孟之徒宣扬这个故事的恶毒用心,我们必须加以揭穿。
宣扬“融四岁,能让梨”,是要“启发”后世的弟弟们向哥哥“让”梨、桔子、苹果之类的水果吗?不是。这是为了替孔孟鼓吹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天赋”观念提供“证据”,兜售唯心论的“天才论”。四岁的孔融,为什么能有一个灵光的脑袋,懂得“谦让之礼”?在这些儒生看来,原来他是“圣人”的后裔,孔老二的二十代嗣孙,还受到了什么“胎教”之功。所以,他就自然地从娘肚子里秉赋了孔门天生的“良知”和“谦让”的“本性”了。
宣扬“融四岁,能让梨”,也是为了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整套反动的统治秩序。孔老二把敬父母叫做“孝”,尊兄弟叫做“悌”。他认为,统治阶级内部从这两个方面做到“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可见,宣扬“让梨”,正是为了“复礼”,是为了防止“犯上作乱”。
在旧社会里,劳动人民干的牛马活,吃的猪狗食,衣不蔽体,食不饱腹,无“梨”可让。但这个故事又恰恰是用来“感化”劳动人民的。孔老二曾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他主张在统治阶级内部实现“孝悌”,就能使奴隶们“民德归厚”(《论语·学而》),规规矩矩地服从奴隶主的统治。显然,“孔融让梨”的炮制者和鼓吹者,借个“让梨”的由头,大肆宣扬的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的精神,目的是反对劳动人民起来造反,要劳动人民“让”掉比梨远为重要的东西,把用双手创造的物质财富“让”给剥削阶级享用挥霍,忍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奴役。
其实,孔融其人,一贯尊儒反法,在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中是毫不“谦让”的。他兴学校,讲儒道,制造复辟舆论,主张恢复古代的分封制。他竭力反对法家,常常当面侮辱曹操。他结党营私,搞分裂,终于被曹操镇压。《三字经》宣扬孔融的“谦让”精神,又是为了在法家脸上抹黑,在反动儒生的脸上贴金。
我们看清了儒家利用“孔融让梨”这类小故事大作文章的阴谋,对于浸透孔孟之道毒汁的《三字经》,就决不会等闲视之。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结合现实的阶级斗争,把它批深批透。


查看完整版本: [-- “孔融让梨”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