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争分夺秒——记湖北大冶钢厂工人团结战斗抓革命促生产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5年01月 -> 争分夺秒——记湖北大冶钢厂工人团结战斗抓革命促生产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5-01-30 00:00

争分夺秒——记湖北大冶钢厂工人团结战斗抓革命促生产的事迹

第3版()
专栏:

争分夺秒
——记湖北大冶钢厂工人团结战斗抓革命促生产的事迹
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来,湖北省大冶钢厂广大职工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深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和分裂工人阶级队伍的罪恶阴谋,增强了革命团结。大家决心以争分夺秒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发展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一九七四年在连续四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过去,这个厂每一炉钢熔炼的间隔时间通常是十来分钟。为了争分夺秒,能不能缩短呢?这是第二炼钢车间工人们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经过研究,大家认为,过去各道工序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只要工序之间密切协作,完全有可能把熔炼的间隔时间缩短。认识统一后,第二炼钢车间七号电炉二班班长姚家伦,带领全班工人冒着高温,在电炉出钢之后,立即检查炉子的全部运行情况,第一助手马上把炉子补好,操作工人抬起电极和炉盖,开出炉身,材料员挂起料斗,天车工人吊起二十来吨的钢料,装入通红的炉膛。这上十道工序,由七八个工人协同操作。不论是班长、炉前工、取样工,还是天车工,大家步调一致,密切配合,使过去需要十多分钟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只用四、五分钟就顺利完成了。
每一炉钢缩短几分几秒,看起来数字不大,可是,每天每个炉组就能缩短四、五十分钟,全车间的炉组加起来,每天就能多炼二十多吨优质钢。
为了赢得时间多炼优质钢,工人们还广开门路,从各个方面想办法节约时间。过去电炉每换一次新炉墙,规定要送电烘烤三到四个小时,才能装料炼钢。这样,全车间每个月要换十三、四次新炉墙,就要少炼二百五十多吨优质钢。为了缩短冶炼时间,能不能在换上新炉墙后不经过烘烤,就直接装料炼钢呢?共产党员、老工人李志义认真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作,反复琢磨这个问题。他想,用大火烤红薯,皮焦瓤不熟;小火烤红薯,皮瓤生熟均匀。按照这个道理,如果换新炉墙不烘烤而直接装料炼钢是不是更好一些呢?他把这个道理和设想同班里的同志一讲,大家都表示支持。李志义和五号电炉工人进行试验的结果,不仅保证了新炉墙的烘烤质量,还增加了钢的产量。车间和各个炉组的工人,一起总结和推广了这一先进经验,单这一项改革每年就能为国家多炼两千五百多吨优质钢。
这个车间的工人由于协同作战,使每炉钢的平均冶炼时间,一年比一年缩短。一九七四年每炉钢的平均冶炼时间,比一九七三年又缩短了二十五分钟。
“红钢红送”是工人们在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中齐心协力、并肩战斗的新事物。过去,炼钢车间浇出钢锭,要全部冷却以后再由运输部门送到轧钢车间,重新加热到一千四百度再开坯。这样,不仅消耗大量的煤炭,光是每次加热时间就得二十二个小时。为了适应生产的发展,运输工人提出“红钢红送”的办法,把炼钢车间刚刚浇铸出来的红钢锭直接送到轧钢车间去轧制。火车司机室距离红钢锭只有一米多远,为了大干社会主义,为国家多生产钢材,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火车司机耐着一千多度的高温完成了一趟又一趟的“红钢红送”任务。使轧钢车间开坯前的加热时间减少了一半。既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年还为国家节省煤炭一万多吨。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争分夺秒——记湖北大冶钢厂工人团结战斗抓革命促生产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