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的又一成果——评北京六厂工人创作的小说集《迎着朝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5年01月 -> 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的又一成果——评北京六厂工人创作的小说集《迎着朝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文艺评论组 北京市文化局评论组 1975-01-31 00:00

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的又一成果——评北京六厂工人创作的小说集《迎着朝阳》

第3版()
专栏:

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的又一成果
——评北京六厂工人创作的小说集《迎着朝阳》
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文艺评论组 北京市文化局评论组
最近,由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等六个工厂的工人同志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迎着朝阳》,是一本热情讴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用文艺武器为巩固和发展这场大革命胜利成果服务的一本好作品。工人阶级自己拿起笔来写小说,向文学艺术领域进军,这件事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一个胜利成果。
这本集子共收辑了二十六篇短篇小说。从第一篇描写一九六六年夏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崛然兴起的《暴风雨》,到最后一篇反映一九七四年春天开展批林批孔的《写小说的时候》,几乎表现了文化大革命八年的整个过程。它为革命的文艺创作,特别是为短篇小说的创作,带来了时代的战斗生气,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有这样一种议论,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规模宏大,意义深远,斗争复杂,文艺创作可以反映这场革命以后的大好形势,歌颂胜利成果,但直接反映运动本身则比较难。小说集《迎着朝阳》说明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继上海工人阶级之后,北京六厂工人同志,勇于实践,用小说正面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生活,有力地揭示了这场大革命的深远意义。在《汽笛声声》中的某机车厂里,有一个号称“闷葫芦”的人物于永才,解放前当过国民党特务,解放后隐藏下来,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中都漏了网。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此人身后有线,背后有人。那条线,就是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背后之人,便是钻进党内的叛徒、特务,窃踞了车间主任大权的柳琪和柳琪之流。《汽笛声声》告诉我们:只有经过这场文化大革命,粉碎了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批判了使柳琪和于永才得以安身立命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才能打开闷葫芦,揪出柳琪,清除隐患。小说形象地说明:正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清除了钻进党内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粉碎了他们的修正主义路线,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
《喜雪纷飞》向人们提出了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某印刷厂原党委书记秦铭,苦大仇深,从小参加革命,经受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考验,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进城后,由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阶级斗争的观念淡薄了。他为了追求利润,阻挠印刷革命书籍,不惜赶印毒草书,为投机倒把分子大开方便之门。当工人鲁大祥坚决抵制时,秦铭竟然利用人民给予的权力,迫害、打击自己的阶级兄弟。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秦铭提高了觉悟,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重新焕发出革命青春,成为“攀登继续革命高峰的人”。秦铭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切共产党员、革命同志如果忘记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认真改造世界观,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不断前进,就有滑向修正主义泥坑的危险。这不只是哪一个人的命运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迎着朝阳》中的许多作品,正是这样从各个方面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歌颂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歌颂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丰功伟绩。
正确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本质和主流,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具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特点的矛盾冲突,满腔热情地塑造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工农兵英雄形象。《迎着朝阳》的作者们努力运用革命样板戏的创作原则,在这方面取得的初步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纳新》中,老干部韩远这样描述青年工人葛新:
“……站在我身边的这个青年,象一团燃烧
的烈火!他无所畏惧,大声疾呼,使我觉得,他
的声音,并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属于时代、属于
我们这个强大的革命阶级的”。
是的。在这本集子里,《暴风雨》中的王海鹰,《汽笛声声》中的李健,《喜雪纷飞》中的许亮,《纳新》中的葛新等英雄,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精神,在他们身上,闪烁着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一代新人的灿烂光芒。
《迎着朝阳》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直接表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既不会导致文艺作品中正不压邪,也不会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
作者们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揭示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要塑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英雄典型,首先就要充分揭示英雄人物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觉悟。《迎着朝阳》中,王海鹰在走资派的重压下为什么敢于奋起揭发批判厂里的修正主义路线?许亮为什么踏雪冒风带领犯错误的干部走访老工人接受教育?葛新为什么那样无私无畏地坚持真理,同阶级敌人和错误倾向进行毫不调和的斗争?丁凤为什么能够做到地位虽变,无产阶级的本色不变;环境虽变,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变;千变万变,不忘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王海鹰的回答是多么好啊!他说:“……这几年,我常想到苏联,在那里,列宁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变质了,苏联的党变修了,这个教训太深刻了。毛主席发动这次文化大革命,正是要防止我们的党和国家改变颜色,我要全心全意参加这场伟大斗争,决不做徒有其名的党员!”简短的几句话,表明王海鹰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这不是王海鹰一个人的声音,是中国工人阶级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自觉坚持继续革命的共同誓言!
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当王海鹰、宋涛向修正主义路线开火的时候,执行错误路线的走资派,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部分权力,对他们进行打击、压制、恐吓、威胁,但是,他们坚持真理,毫不妥协,顶住了错误潮流的反扑。晓梅为了把好出口产品的质量关,提出了新的检验制度,别有用心的阶级敌人采用栽脏移祸的办法,硬把不合格的产品算在她的头上,并用“不予转正”来威胁她,晓梅坦然地回答:“我的转正问题怎么能和国家的荣誉相比呢?”正是革命利益、祖国利益高于个人一切的精神境界,使她无所畏惧,勇于斗争。王海鹰、宋涛、晓梅等英雄人物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正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英雄人物的重要性格。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严格区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是我们取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纳新》中的葛新,是一个塑造得较有深度的人物。整党建党中,纳新对象葛新贴出了一张革命的大字报,对即将被结合进新党委的老干部韩远进行严肃批评和热情帮助。但是,混在工人阶级队伍里的蠹虫刘尊富,乘机制造混乱,匿名贴出两张小字报:一张署名“誓死革命到底”,表示“最最坚决支持”葛新的大字报,要“打倒韩远”;另一张署名“抓右派”,说葛新是“政治扒手”,要“揪出葛新”。葛新在这两张小字报面前,既没有为表面上的“支持”所陶醉,也没有为声嘶力竭的“反对”所激怒,而是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判断出这是有人耍反革命两面手法,从不同方面来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提醒战友要“提高警惕,识别真假,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浑水摸鱼”。葛新,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一丝不苟;对以各种面貌出现的阶级敌人的干扰能够及时识破,看得透,瞄得准,打得狠;对人民内部犯错误的同志满腔热情,诚恳帮助,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水平和斗争艺术。
有人曾经怀疑,在文艺作品中正面表现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同党内走资派的矛盾会不会有损党的领导的形象。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指党的正确路线的领导。极少数混进党内的走资派,绝不能代表党,而只能代表资产阶级。在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作品中表现党的领导,首先应当努力歌颂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的无比正确和伟大威力,塑造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描写他们遵循党的正确路线率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奋勇前进。值得高兴的是,《迎着朝阳》中的许多作品,正是这样作的。
最后,我们想特别谈到,这本集子是“三结合”的产物。在六厂党委的领导下,由业余作者和专业编辑人员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不仅发挥了工农兵主力军的作用,培养和锻炼了业余作者,同时,专业文艺工作者在工作中也得到了改造和提高。实践再一次证明:“三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当然,由于直接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还是文艺创作的新课题,《迎着朝阳》不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如少量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显得雷同:有的对运动过程或一般化的场面叙述较多,妨碍了集中力量塑造人物;有的对反面人物的描写还嫌简单,对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反衬不够有力。我们坚信,工农兵主力军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挺进,挥笔著书,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作品问世。


查看完整版本: [-- 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的又一成果——评北京六厂工人创作的小说集《迎着朝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