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甘泉流入干渴的土地 朝鲜《劳动新闻》记者访华通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5年02月 -> 甘泉流入干渴的土地 朝鲜《劳动新闻》记者访华通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5-02-26 00:00

甘泉流入干渴的土地 朝鲜《劳动新闻》记者访华通讯

第5版()
专栏:

甘泉流入干渴的土地
朝鲜《劳动新闻》记者访华通讯
在中国,无论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还是位于西北的黄土高原,在高高低低的山峪里,水库星罗棋布,纵横整齐的水渠里荡漾着清澈的甘泉。许多年来,黄河等许多江河洪水泛滥,给人们造成了诉说不尽的灾难。而今,人民群众用创造性的劳动,修筑起堤坝,制服了河流,年年欢庆丰收。
农民实现了千年宿愿
一天,我们访问了河南省辉县鸡冠人民公社。这里是抽引地下水灌溉,水利化搞得很好的一个地方。
辉县座落在海拔六百米的黄土高原上,周围是太行山脉。这里严重缺水,雨量稀少,而这样稀贵的雨水,刚下到地面,又很快地渗进地层。
所以,这里就全靠打井抽引地下水实现水利化。在我们访问的鸡冠村,有一眼大型的地下水井。
车子穿山越岭,绕了一阵以后,在一条溪水旁停下了,这溪水的中央耸立着水塔。从水塔通向远处高山顶上,架设了一些水管,清水顺着管道涌上山头,发出哗哗的响声。原来这是一眼深井。
热情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公社负责人,他身穿劳动服,刚和社员们一起劳动回来。他带领我们向深井走去。
我们顺着陡险的台阶往下走,到了离地面约二十米的深处。在这里,清澈明净的地下水潺潺流动,看了不禁使人心旷神怡。
社员们还用八个月的时间修成了一条长达五百米的地下水渠,把地下水引上地面,浇灌六千亩土地。地下水还通过管道,越过二百米高的鸡冠山顶,流进山那边西坪、朝双等几个村子,不仅灌溉了土地,而且解决了社员的吃水问题。
同行的一位县干部自豪地介绍说:“在我们辉县,有一万六千多个这样的深井。”接着他又补充道:在水的问题上,农民的宿愿已经实现。
听了他的介绍,我们联想起在县城会见的王大爷给我们讲述的悲惨经历。
从前,辉县有一处很大的泉眼,名叫白泉。这里,除白泉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任何地面水源。可是地主霸占着这泉水供他自己吃用。
有一年,天大旱,骄阳似火,眼看着要把禾苗晒死。农民多么想用这泉水浇一下稻田啊!可是狠心的地主甚至连边儿都不让人沾。
眼看庄稼快要枯死,王大爷心急如焚,想悄悄地挑点泉水润润庄稼。但当他刚走近白泉,就被地主发现,被迫给地主当了好几年长工。
今天,这种悲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土地成了人民的土地,白泉也成了人民的白泉。现在,白泉安上了抽水机,生命之水在渠内翻腾,滚滚流进农田。
王大爷说,每当他看到这情景,总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真是恩比海深啊!
不是吗?解放前,这里的农民面对烈日暴晒而龟裂的土地,抚摸着枯死的禾苗,流下辛酸的眼泪。正是共产党给了他们土地,给了他们甘泉。鸡冠村的农民成了土地的真正的主人,他们要报答共产党的恩情,要把干旱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要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幸福生活的乐园,为此他们正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
为了把地下水引上地面,他们夜以继日地对大自然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鸡冠村的人们就这样在短时间内打出了深井。
其实,辉县的一万六千眼深井,决不仅仅说明数量之多。它首先反映了这里的人民群众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反映了他们对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党的忠诚,人们要把沉睡在地下的水源引上地面,要使干旱的土地变为良田,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不可能用任何数字来计算的。
我们在多山缺水的辉县,听到了许许多多关于这里的人民群众谱写水利化新篇章的斗争事迹。
勇敢的北站人民公社社员战胜了坚硬的岩石,打成了一口直径八米、深七十米左右的深井,用抽水机把水引过一百五十米高的山头,实现了水利化。三角口人民公社的一百三十六名红旗铁姑娘突击队员,为了不使父辈为水而被迫当长工的悲惨日子重演,她们闯进三角口山沟,用石头砌起了横跨南山和北山、高二十米的堤坝,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修筑了一座容水量达二十万立方米的水库。
这样英勇斗争的事迹,我们在辉县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
最近几年,辉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辉县人民除了打深井一万六千眼以外,还修建了三十二座水库、八百三十个蓄水池,总长一万零七百五十里的渠道,使灌溉面积达到六十万亩。
由于加速实现了水利化,一九七四年辉县的粮食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有了成倍的增长。
归途中,我们参观了东大坊第一抽水站。这里用大型水泵从深井中把水抽出来,通过一座高二十五米、长一千多米,用石头砌成的引水桥,引向地势高的地方。据介绍,辉县共有一百三十八座这样的引水桥。这就使我们对辉县人民为实现水利化所作的巨大努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高高的引水桥内流动的生命之水,满载着土地的真正主人的喜悦和幸福向前奔流。
治理江河
中国境内,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大小河流,诸如长江和黄河等。但在旧社会,这些河流对于人民却是“灾难之江”、“眼泪之河”。年年洪水泛滥,吞没农田,毁坏房屋,夺走人们的生命。
解放后,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他们坚决响应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关于治理江河的号召,为把“灾难之江”、“眼泪之河”改变成为造福之河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他们在大河的中下游筑起牢固的堤坝防洪,又在必要的地方设置闸门,把河水引入渠道,灌进农田。
有一天,我们到广东省花东人民公社参观,看到这里的社员治河工程搞得非常出色。
花东离广州市区约二百里,座落在大王山麓的深山沟里,展现在村口外的是二百里花东平川,流溪河悠然流过平原的心脏。
我们跟随公社党委副书记向河边走去。
河水汹涌、湍急,击打着耸立在两侧的高四米、长五十里的河堤,溅起朵朵浪花。这堤完全用石头砌成,十分坚固。
党委副书记面带喜色,对我们说:“以前,河水泛滥,淹没花东平原,造成巨大的灾难,有一年,竟发了四次大水,夺去了不知多少人的生命!可是一到旱年,又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河水,却解救不了干死的庄稼。今天,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制服了凶猛的河水。”
由于筑起了河堤,过去常被洪水淹没的土地得到了保护,过去人们每年都逃脱不了的洪水灾难,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座相当规模的石砌河堤,凝聚着社员们艰苦斗争的豪迈事迹。
社员们为了保护水土,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修筑堤坝,每到农闲季节,一万多名社员白天到远处的大王山麓采运石头,晚上则点起火把,连夜修石筑坝。
艰苦的斗争持续了三年。这个公社的社员高度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河两岸筑起了一道五十里长堤,完成了百年大计。长期以来,年年泛滥,水漫花东平原的流溪河水现在只能驯服地低下头来。
我们一面听着介绍,一面迈步走向河上的大桥。
河水哗哗地流到桥下,打起了漩涡,又往回流去。原来桥下有三十六个水闸,每到雨季就打开闸门,而在干旱的季节,就关闭闸门,把河水引进伸展在花东原野上的几百里渠道。
我们在桥上遇见了闸门管理员,他对我们说:“我们就是要叫河水倒流。”他和我们一起踱步在桥上,同时向我们叙述了这个公社的社员建桥的事迹。
社员是土地的主人,他们怀着欣喜的心情,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本来要两年多才能完成的建桥工程,他们只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社员们还拦截流向峡谷的溪水,修筑水库,利用水力,建成了小型水力发电站。
我们登上堤坝。
在雾气蒙蒙的堤坝下,有二台发电机在运转,从这里发出电力供应村子里的碾米厂和机械厂。
水库里还养了许多鱼。
凡是雨季涝洼的田地里,都开了排水沟和排水池。
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摆,广阔的花东原野上结出了水利化的硕果。展望着这样的景象,我们同社员们分享着丰收的欢乐。
兄弟的中国人民在自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为实现农田水利化作了大量的工作。不论在辽阔的湖南平原,还是在太行山脉的深山沟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水利化在今年所收到的莫大效益。
当我们沿着遍布中国大地的河网水道,走访中国农村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中国人民那种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意气风发地加速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气息。中国的社会主义农村正在朝气蓬勃地前进。
(原载朝鲜《劳动新闻》)


查看完整版本: [-- 甘泉流入干渴的土地 朝鲜《劳动新闻》记者访华通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