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运动战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学习“十大军事原则”的一点体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5年02月 -> 运动战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学习“十大军事原则”的一点体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史理 1975-02-27 00:00

运动战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学习“十大军事原则”的一点体会

第2版()
专栏:

运动战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
——学习“十大军事原则”的一点体会
兰州部队 史理
毛主席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指出:“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这一原则,规定了我军的作战形式应以打运动战为主,阐明了运动与歼敌、运动战与阵地战的辩证关系。这是人民战争的一个重要作战原则,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传统战法。
所谓运动战,通俗的解释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我国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毛主席一贯强调我军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决定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期,中国革命战争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我们虽然建立了部分革命根据地,但还没有掌握全国政权,军队数量不多,武器装备很差,而敌人总是凭借帝国主义的援助,有比较多的兵力,比较雄厚的经济力量,掌握着比较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控制着交通、战略要地等有利条件。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了我军不能用阵地战的形式,在不利条件下跟敌人进行决战。那样做,正如毛主席所批评的一样,不是龙王向龙王比宝,而是乞丐向龙王比宝,其结果只能是被敌人消灭。因此,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我军必须采取运动战的作战形式,避敌锋芒,调动敌人,以我之长,击敌之短,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步发展和壮大自己,最后消灭敌人。
同时,我们所进行的是革命的人民战争,这种战争为我军打好运动战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毛主席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指引,广大人民群众的踊跃参军参战和积极支援,人民军队所特有的政治优势,地方武装力量和民兵的有力配合,以及国际革命力量的援助等,加上我国幅员广大,有广阔的回旋余地。
毛主席说:“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在我国革命战争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就军事力量来说,敌强我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这个敌强我弱的形势,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只有看到这种转化的可能性,才能树立起夺得优势和主动,争取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然而,优势和主动不是现成的东西,是不会自然出现的,而是要努力去争取的,这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运动战的突出特点和优点,就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战争的领导艺术和广大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造成我们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造成敌人的许多局部劣势和被动,从而将敌人一口一口地吃掉。这种局部的胜利多了,就能使我们最后夺得全局的优势和主动,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最终实现全局性的转换。
实行运动战,有利于我集中优势兵力,造成局部主动地位,包围全歼敌人。在运动战中,我军主力在人民群众的掩护和民兵、游击队的积极配合下,在广阔的战场上纵横驰骋,左右机动,迅速分散,迅速集中,捕捉住有利战机,突然包围敌人,勇敢穿插分割,以几路对敌一路,以几个师打敌一个师,以几万人打敌一万人。这样,我们在这个局部上就造成了优势和主动,就变成了我大敌小,我强敌弱,我攻敌守,我主动敌被动,再加上其它条件,就可以确有把握地全歼这一部分敌人。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歼灭。通过这样一个一个局部上的以强击弱的歼灭战,敌我力量的对比,必将发生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变化,我们就能够逐步地由局部的优势转变为全局的优势。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队是四百三十万人,我军仅有一百二十万人。在此情况下,我军按照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打运动战,大量地歼灭了敌人,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军就从战略防御逐步地转入了战略反攻,直至取得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实行运动战,便于调动敌人就我之范,使他们丧失主动,处处被动。调动敌人的方法是很多的,如诱敌深入,声东击西,围城打援,蘑菇战术,敌进我进等等。我军实行运动战,大踏步进退,就能迫敌离开据点和交通线,脱离阵地,与我周旋,忙于奔命,疲劳饿饭。这样,就能“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运动中的敌人常常处在不意即无准备之中,兵力比较分散,地形比较生疏,兵力、兵器不易展开,优势的技术装备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抵抗,因此较为好打。把敌人调动出来,更便于我地方兵团、民兵、游击队广泛地开展游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积极打击敌人。打运动战,我军处处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可以很好地对敌人封锁消息,以假象蒙骗敌人,使敌人变成聋子和瞎子,无从知道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发起进攻。我军则可以利用敌人的过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战速决。解放战争中,陕北的“三战三捷”就是生动的例证。一九四七年三月,蒋介石调集二十三万人,妄图吞掉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我西北野战军仅有两万多人,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下,实行运动战,运用磨菇战术。我军首先以少数兵力诱敌主力北上安塞,而集中主力伏击歼敌三十一旅于青化砭;再吸引敌主力向西,我以主力于东,待机歼敌一三五旅于羊马河;然后又诱敌北上,我主力乘机攻占蟠龙。历时四十天,歼敌一万四千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的狂妄计划,为尔后争取更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实行运动战,还可以使我军随时避开不利地位,有效地保存军力,待机破敌。毛主席指出:“凡被迫处于不利地位,根本上危及军力的保存时,应该勇敢地退却,以便保存军力,在新的时机中再行打击敌人。”我们主张运动战,正是为了避免不利情况下的作战,寻求有利条件下的作战。所谓有利条件,就是良好的人民条件,有利的作战地形,我军主力的集中,以及好打的敌情等。正确地实行运动战,把流动性和进攻性结合起来,着眼于进攻;把“走”和“打”结合起来,立足于“打”,就能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我们主张基本的作战形式是运动战,并不拒绝必要的和可能的阵地战。毛主席在强调运动战的同时,也指出了要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因为,运动战需要阵地战的辅助和配合;在战略反攻阶段,歼灭龟缩坚守之敌,夺取重要城市,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阵地战就显得较为重要。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是以运动战为主,还是以阵地战为主,历来是两条军事路线斗争在作战形式上的表现。叛徒、卖国贼林彪,一贯反对打运动战,极力主张以“堡垒对堡垒”,搞“短促突击”,打“堂堂之阵”的“不动战”,同敌人拚实力、拚消耗;还胡说什么“不打运动战,只打不动战”,打阵地战“比打运动战还合算”。林彪竭力反对打运动战,主张打“不动战”,迎合了敌人的需要,这是他畏敌如虎,消极避战的机会主义在作战形式上的表现。在深入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斗争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深刻领会毛主席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和运动战的方针,不断提高贯彻执行毛主席军事路线的自觉性。


查看完整版本: [-- 运动战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学习“十大军事原则”的一点体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