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谈谈大积农家肥的体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5年08月 -> 谈谈大积农家肥的体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安徽蚌埠市郊红塔庵大队党支部 1975-08-29 00:00

谈谈大积农家肥的体会

第2版()
专栏:

谈谈大积农家肥的体会
安徽蚌埠市郊红塔庵大队党支部
我们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过程中,焕发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大积农家肥,为夺取明年小麦高产早作准备。由于动手早,行动快,抓得紧,按现有肥料计算,全大队一千四百亩麦田,每亩地可施优质农家肥二百担以上,大大超过了往年。
发动群众大积农家肥,也是一场思想斗争。过去,我们多次研究过小麦低产的原因,但有人总是强调客观条件差,说什么“肥源不充足,小麦增产只能慢慢来”。今年,我们学理论,抓路线,改变了“慢慢来”的思想,决心狠抓积肥造肥,备足秋种底肥,力争明年小麦高产。
怎样备足肥料?象我们这样山岗薄地占百分之七十的大队,光指望化肥是不行的,主要应靠农家肥。但是,少数人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总是两眼向上,指望外援。他们说什么“积肥运动年年搞,还不是背个粪箕拾拾野粪,铲铲草皮,得不偿失,不如买化肥省事”。说这种话的人虽然人数很少,但却有代表性。这种思想问题不解决,积肥工作就搞不起来。究竟搞土杂肥是得不偿失,还是大有所得?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了几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例,证明大积农家肥的好处很多。
一九七三年,全大队平均每亩地上化肥一百二十斤,开支一万二千多元,每生产一斤粮食,光化肥成本就要一分二厘。第十三生产队去年秋种时,沤了两窖绿肥,出肥二百二十担,上地一亩,今年麦收时,单收单打,这亩地产小麦五百二十七斤。算了一下成本,他们从铲草皮到运肥下地,仅仅花了二十八个劳动日。积农家肥是得不偿失,还是大有所得,这不是很清楚吗?
此外,全大队一千二百多亩水田,因为年年上化肥,活土层变薄了,地力不足,吃肥量越来越大,而且有不少田块土壤板结,栽秧不容易扎住根。
这些事实,对大家教育很深,启发很大。他们说:“这样一算一摆,心里亮堂了。如果眼睛向上,光靠化肥,成本高不说,地会板,人会懒,才真是得不偿失。只有大搞土杂肥,以土为主,土洋结合,才能夺高产。”大家又总结了用土杂肥的好处:一是生土容易熟化,改良土壤;二是肥效持久,后劲很足;三是肥性温和,庄稼不易倒伏;四是成本低,投资少;五是肥源多,就地取材,队队可搞;六是有利于发扬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七是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通过这样启发教育,一个积肥造肥的高潮在全大队迅速形成。
过去,我们年年也布置过积肥、拾粪,往往是会上紧,会后松,进度慢,效果差,远远跟不上生产的需要。这次,为了切实打好积肥造肥这一仗,我们大队党支部、革委会的成员,带头挖窖,砍青草,沤绿肥。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搞好其它农活的同时,起早带晚,抢晴天,战雨天,砍青草,搞土杂肥,收集人畜粪尿,真是做到家前屋后铲掉一层土,村里、田头有肥窖。全大队只有六百多个男女劳动力,而每次投入突击积肥的,都超过这个数字。
肥积起来以后,肥效怎么样?我们打开一个粪窖看究竟。当粪窖一挖开,青草全部沤烂,泥土乌黑发臭。在场的人连声称赞说:“管劲!管劲!”大家积农家肥的劲头更大了,信心更足了,只花了两天时间,就挖好、填齐门前肥窖三百零一个,田头肥窖五十二个。目前,我们大队第一批沤的绿肥已经全部出窖,垒成了三十八个大肥堆,再经过高温沤制,提高肥效。下一步我们打算把玉米叶子全部打下来沤肥,并搞一部分玉米秸秆还田。秋种前,再把私人肥料集中一次,家前屋后,牛圈猪圈来一次大扫除。我们决心备足备好秋种底肥,争取明年小麦丰收。


查看完整版本: [-- 谈谈大积农家肥的体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