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话剧《山村新人》观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5年08月 -> 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话剧《山村新人》观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石声 文汛 1975-08-29 00:00

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话剧《山村新人》观后

第3版()
专栏:

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
——话剧《山村新人》观后
石声 文汛
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在毛主席指引的光辉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一步是可贵的,但更为艰巨的斗争还在后头。农村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战场。新的斗争环境,给知识青年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复杂的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的斗争中,是只顾埋头干活,回避矛盾,做河中卵石越磨越圆滑呢?还是坚持斗争哲学,迎风搏浪,做革命的钢刀越磨越锋利?吉林省话剧团演出的大型话剧《山村新人》,抓住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方华这个先进知识青年的典型形象,作了鲜明而有力的回答。
《山村新人》,写的是长白山下靠山屯插队知识青年的战斗生活。在批修整风运动中,方华联系实际,给自诩为“老革命”的电站站长王德山贴出一张小评论——《不许用资产阶级人情世故腐蚀青年!》。这张小评论,象一把尖刀,扎到了这个暗藏的阶级敌人的痛处。王德山狗急跳墙,运用明的、暗的、软的、硬的各种手法进行疯狂的反扑。这张小评论,如石击水,在靠山屯的群众和知识青年中激起了层层波澜:生产队长张振和担心伤了“和气”,知识青年刘师农则认为不必“小题大作”,都要求方华就此收兵罢战。《山村新人》正是以方华和王德山的敌我矛盾为全剧的主线,以方华与刘师农、方华与张振和的矛盾为副线,把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起来,造成一个又一个汹涌的浪头,在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突出地展现了方华“做革命钢刀越磨越锋利”的英雄性格。
方华,作为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她的高度思想觉悟,首先表现在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上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的主动性上。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然而,在怎样接受再教育的问题上,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刘师农是一种态度。在他看来,知识青年到农村,环境变了,地位是接受再教育,因此,老老实实地干好活儿、安安生生地听人指点就得了,不必再搞什么批判呐,斗争啊。刘师农的这种思想,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少数知识青年的想法。他们认为,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就是大叔大婶多叫点,脏活累活多干点,碰到矛盾躲开点;棱角太多,锋芒太露,反而会得罪人,招惹是非。刘师农这种把接受再教育和积极参加斗争对立起来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不搞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还是会把你卷进去,回避是不可能的。老奸巨猾的敌人王德山,正是抓住了刘师农的思想弱点,打着“关心”、“爱护”的幌子,向他灌输“河里的石头磨得圆才能走得快”的腐朽处世哲学,致使他成了政治上的盲人,斗争中的庸人,滑到了很危险的边缘。刘师农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汲取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方华在接受再教育、上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中,焕发着蓬勃的革命朝气,表现了积极、主动的精神。方华深深懂得: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干革命,不光要过好劳动关,学好生产斗争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学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不把党的基本路线的根子扎在心里,怎么能够在农村扎下根子、干好革命?不懂得阶级斗争,忘记了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的重任,怎么能接好老一代革命的班?要上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就要在贫下中农的带领下,积极地投入到斗争的风浪中去,发扬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同阶级敌人斗,同旧的传统观念、旧的习惯势力斗,在斗争中学习贫下中农鲜明的阶级爱憎,坚定的革命立场,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和善于斗争的艺术。一句话,接受再教育和积极参加现实的斗争是完全一致的。正因为方华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重大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对接受再教育有正确的理解,所以她能自觉地投入到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在两个阶级、两种思想的斗争中打主动仗、打进攻战。方华知道王德山这个人挂着“老革命”的招牌,在人前背后还有点影响,捅了这个“马蜂窝”,肯定会招来“麻烦”,甚至挨螫。但是,方华不怕打击报复,不怕担风险,勇敢地站到了斗争的最前列,向王德山开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事实正是这样。方华自觉地投身到斗争的风浪中去上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不仅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贡献了力量,而且自己也在斗争中“淬”了火,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增长了才干,这把革命钢刀越磨越锋利了。
方华的英雄行为,把接受再教育和积极参加斗争统一起来,把当小学生和当战士统一起来,因而也就能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统一起来,生动地回答了知识青年应该怎样接受再教育,怎样扎根等问题。这一切,都值得上山下乡的广大知识青年深思。
方华,作为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她的优秀品质,还突出地表现在大风大浪中毫不动摇,对敌斗争永不休战的坚定性上。
贴出一张小评论,捅了王德山这个“马蜂窝”,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风雨、一层层的浪。王德山始则以撂挑子要挟,继而在公社赵副主任的庇护下,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后来又妄图利用方华工作中暂时的困难,搬出孔孟之道的“爱人以德”来软化。面对这场复杂而又激烈的斗争,有些受了资产阶级人情世故影响的“好心人”,如张振和,生怕捅大了“漏子”、整乱了套,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计较个人的得失,就此偃旗息鼓,还是迎着风浪,坚持斗争?这对方华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方华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对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不仅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敢于用批判的武器向敌人进攻,而且具有锲而不舍、猛追猛打的精神。她深刻地认识到: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在他们丧失了政权和经济基础以后,总是把极大的注意力倾注于意识形态这个阵地,妄图用旧的意识形态毒害群众。因此,不把王德山之流所宣扬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批倒批臭,就可能“断送咱们的无产阶级专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她心红胆壮,志坚如钢,对王德山的反扑给予坚决的回击。王德山撂下的挑子,她代表青年突击队接了过来;王德山张牙舞爪地找上门来,她坦然自若,据理力驳,明讲政策,暗点问题,斗得王德山瞠目结舌、丑态毕露。斗争发展到第五场,各种矛盾犬牙交错地汇集到方华的面前,把全剧的斗争推到了高潮。王德山为了掩盖自己的问题,施出了杀人灭口、嫁祸方华的诡计。这时,陈桂琴中毒危在旦夕;赵副主任勒令方华“停职反省”;刘师农受挑拨闹着要出走;王德山趁此机会,装出“仁义”的面孔,向方华发动了攻心战……。电闪、雷鸣、风狂、雨骤,多大的压力,多严重的考验啊!然而,方华犹豫了没有?退缩了没有?没有!“浪再大也挡不住鱼穿水,山再高也遮不住日头红”。在广大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的支持下,方华坚持共产党人的斗争哲学,挺起胸膛顶住了压力,尖锐有力地批判了王德山兜售的“爱人以德”的孔孟之道,向色厉内荏的王德山庄严宣告:“照旧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天下!”革命的、前进的一代新人方华,多么坚定无畏,多么倔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在同阶级敌人以及一切旧的传统观念、旧的习惯势力的斗争中,我们又多么需要方华这种勇往直前、永不后退的革命精神啊!
方华迎着风浪战斗的英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贫下中农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再教育的结果。到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贫下中农便带领方华他们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这里有言教——针对王德山要青年做河中卵石的反动说教,党支部书记郭永康热情引导方华:“干革命就得象钢刀那样,要在斗争中越磨越锋利。”也有身教——当方华贴出小评论,王德山气急败坏地要来闹事的时候,张二婶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说:“在方华两字旁边添上我的名字——贫农户长高桂兰!”乱云翻时,贫下中农及时指点方华:“遇事要多动脑筋多分析,用党的基本路线这把尺子去量,是长是短就清楚了。”逆风大时,贫下中农热情鼓励方华:“可啥也不要怕,拿出你们在文化大革命中冲杀修正主义路线的劲头来!”正是在贫下中农的言传身教下,方华刻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地到大风大浪中去磨练,在斗争中成了一把锋利的革命钢刀。钢在火里炼,刀在石上磨,方华等知识青年所走的道路,生动地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附图片)
吉林省话剧团演出的《山村新人》剧照:在长白山区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共产党员方华,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坚决向阶级敌人和旧的传统观念作斗争。这是方华和战友们在分析敌情。
新华社记者摄


查看完整版本: [-- 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话剧《山村新人》观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