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火红的青春——记上海市优秀红卫兵孔宪凤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5年08月 -> 火红的青春——记上海市优秀红卫兵孔宪凤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5-08-31 00:00

火红的青春——记上海市优秀红卫兵孔宪凤

第3版()
专栏:

火红的青春
——记上海市优秀红卫兵孔宪凤在我的脑海里,无数英雄的光辉形象
在闪光。看,雷锋、王杰、金
训华、欧阳海、王
进喜、蔡永祥……他们的精神多么伟
大,在祖国每一个岗位上,共产主义战士的青春闪闪发光。
这是上海市本溪中学十六岁的红卫兵孔宪凤,生前抒发革命豪情而写下的诗句。今年六月三日,她在下乡学农期间,为抢救溺水的同学而英勇地牺牲了。这光彩夺目的诗句,成了英雄短暂一生的生动写照。

孔宪凤出身在工人家庭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那一年,她上学了。一九六八年十月一日,孔宪凤站在毛主席像前,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她回到家里激动地对爸爸妈妈说:“我现在是一个红小兵了,我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向雷锋叔叔学习,做毛主席的好孩子。”
孔宪凤说到做到。
大热天,她去桥头帮助农民伯伯推菜车;在里弄,她帮助体弱多病的大妈提水、洗菜,还替邻居带孩子。一次,邻居的一个孩子受伤住院了。孩子的家长因照顾孩子顾不上烧饭,宪凤便主动帮他们家做好饭菜送到医院去。后来还代孩子的家长陪夜。在一段时间里,病房里的人都以为他们是一家人,后来才知道宪凤原来是同楼的邻居,都称赞她说:“这个小朋友真好。”
学英雄,学根本。孔宪凤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积极投身到火热的阶级斗争风浪中经受锻炼。她住的大楼里,有一个被群众监督改造的坏人。一次,这个人悄悄地对孔宪凤说:“我们是同乡人,又同住一幢楼,大家客客气气多好啊!”孔宪凤义正词严地回击说:“同乡人不同阶级,对你就是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斗争会上,宪凤和邻居们一起揭露、批判了这个坏家伙不服改造的罪行。批林批孔运动中,她和师生们一起狠批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写了一篇又一篇大批判稿;放学回家,她把同楼的小朋友们组织起来,办起了批判《神童诗》、《三字经》的专栏。有一天,她听到几个小朋友在唱坏儿歌,便跑上前去说:“小朋友,这是坏歌,不能唱,我们要唱革命歌曲。”为了抵制坏儿歌,宪凤经常在里弄讲革命故事,和红小兵一起学唱革命样板戏,使里弄的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健康活泼。
《红旗》杂志发表了上海市中南中心合作食堂十六个青年反腐蚀斗争的先进事迹后,孔宪凤认真学习,深受教育。她在日记里写道:“我要向十六位青年学习,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生活作风。”宪凤平时自觉地拒腐蚀,防演变,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她衣着朴素,经常穿着姐姐穿下的旧衣服,即使走亲戚时也不例外。有人对她说:“你都长成半大不小的姑娘了,老穿旧衣服象个啥?”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象个工人阶级的后代!”
今年三月初,宪凤和同学们到清洁管理站参加义务劳动。她不怕脏,不怕臭,抢在大家前面,推出了第一辆粪车。清洁工人为了照顾同学,不让他们干掏粪活。宪凤又是全班第一个拿起粪桶掏大粪。有人在一旁讥笑说:“姑娘家捞大粪,真坍台。”宪凤回答说:
“姑娘家为什么不能捞大粪!我们就是要以实际行动批判孔孟之道,批判剥削阶级的旧思想!”
上山下乡是毛主席指引的金光大道。近几年,孔宪凤住的那幢楼里,每年都有一批知识青年奔赴祖国的农村、边疆。宪凤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到广阔天地里经受锻炼。邻居一个知识青年要去农村插队,宪凤给这个青年绱了三双鞋。当人家向她道谢时,她说:“你上山下乡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我要向你学习,做这点小事是应该的。”在这幢楼里,宪凤先后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绱过鞋子,补过衣服,织过毛衣。这一针针、一线线都倾注着宪凤对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的深厚感情。
今年春节过后,宪凤的哥哥被批准到黑龙江星火“五·七”农场干革命。宪凤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了几本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送给哥哥,希望哥哥听毛主席的话,在边疆干一辈子革命。哥哥临走的那天,宪凤兴高采烈地跑到车站欢送。送行的人看到宪凤的那副样子,便说:“宪凤,看你高兴的!”宪凤爽朗地回答说:“我哥哥听毛主席的话,到农村去干革命,我怎能不高兴呢?”回到家里,她向爸爸妈妈表示:“哥哥已经到黑龙江去了,我毕业后要坚决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到大西北去放马!”

阳光雨露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着革命小将孔宪凤蓬勃向上。近几年来,她如饥似渴地读了不少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革命理论使宪凤的思想境界越来越高。
今年五月中旬,学校组织学生下乡学农。宪凤把这看作是未来上山下乡的准备锻炼,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极好机会。在“三夏”大忙中,她以贫下中农为榜样,割麦、脱粒、拔秧、插秧、挑河泥,样样活儿都抢在前面。在繁忙的劳动间隙,宪凤还抓紧时间学习理论。有一次,在打谷场劳动休息时,正好队里分配麦秸。宪凤便利用这个机会,虚心向贫下中农请教“按劳分配”问题。贫下中农联系农村在分配问题上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深入浅出地给她作了讲解。宪凤总结这次学习体会时写道: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后胜利,必须靠千百万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战士去实现。我们革命青年要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坚决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努力接好革命的班,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
是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已经使孔宪凤跳出那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狭隘眼界。她平时说话不多,她习惯于用平凡而坚实的行动实践自己的诺言。她经常急别人所急,帮别人所难,常常因为帮别人办事而忘掉自己。当同志们感谢她的时候,她总是笑笑说:“我不要紧。”就在这次下乡学农的短短二十几天里,人们就多少次听到她的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含义深刻的话。
学农头几天,气温低,炊事班同学早出买菜比较冷,宪凤就把自己的毛线衣给别人穿,而她自己却只穿着两件薄薄的单衣,帮炊事班同学去买菜。同学们硬是要把毛线衣还给她穿,她却说:“我不要紧。”
有个同学下乡时没带热水瓶,一天劳动下来,口干没开水喝,正愁着,宪凤捧着自己的热水瓶送上门来了。那个同学不肯收,说:“你们女同学比我们更需要。”宪凤回答说:“收下吧,我不要紧。”
学农期间,下了几天雨,从宿舍到炊事房的路上都是烂泥,行走不方便,宪凤就冒雨替同学们送饭送菜。好几次她在路上摔了跤。当同学们接到热气腾腾的饭菜,看到宪凤满身泥浆,劝她以后不要送了,宪凤又是笑笑说:“我不要紧。”
一天收工的路上,宪凤看见一个孩子挑着麦秸,就大步上前抢过担子帮着挑,边走边和孩子谈起来。当她了解到孩子的家长是因为忙着集体的事,顾不上挑队里分配给个人的麦秸时,就主动地把麦秸送到孩子家里。那位社员后来知道是宪凤挑来了麦秸,深受感动地说:“你一天劳动下来够累了,还帮我挑麦秸,真谢谢你啦!”宪凤还是那样热忱地说:“我不要紧。”

一九七五年六月三日,这天是孔宪凤下乡学农的第二十三天。凌晨三时多,她和往常一样,很早就起来了,和另外两个女同学挑起担子,跑到七、八里外的镇上帮助炊事班去买菜,一路上四、五十斤重的菜担,她抢着挑,赶在天亮前回到生产队,又参加了军训活动。
早晨七时,宪凤和大家一起来到打谷场上,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学农活动。
上午九时三十分,突然,从池塘边传来急促的呼救声:“小李掉到池塘里去了!小李掉到池塘里去了!”孔宪凤闻声,第一个朝着池塘飞奔过去。她边跑边对同学们大声呼唤:“快跑!快跑!”
原来,负责炊事工作的李玉梅和小周,利用开好早饭以后的空余时间,在池塘边帮助同学洗衣服。赤着脚的李玉梅不小心脚一滑,掉进了池中。
孔宪凤奔到池边,只见李玉梅在水中挣扎,水面上泛起了阵阵水泡。战友的生命遇到严重威胁!孔宪凤毫不犹豫,“嗵”的一声,跳进池塘。
池塘并不大,可是池岸经过铲削,又陡又滑,池中心的水足有两米多深。
在水中,宪凤使劲把玉梅往池边推。玉梅一露头,一把抓住池边的野草。不料,草被连根拔起,玉梅又一次滑进池中,并将宪凤撞向池心。
宪凤和玉梅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在这关键时刻,孔宪凤把生命的希望让给战友。她屏住气,使劲地抱住玉梅的一条腿,拚足全力把她托出水面。李玉梅得救了,而孔宪凤却因托李玉梅用力过大而沉入了池底。
这一托一沉,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为抢救战友英勇牺牲自己的壮举!是孔宪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生动写照!是对刘少奇、林彪一类鼓吹的“活命哲学”、“利己多欲乃规律”等反动谬论的有力批判!是一曲火红的青春的壮丽颂歌!
这时,其他同学闻讯赶到了。当人们把孔宪凤救上岸时,她已经停止呼吸,只是心脏还在微弱地跳动,生命垂危。大家紧急进行抢救。公社卫生院的医生接到电话,来不及拿钥匙开门,敲碎玻璃窗,背起药箱,飞奔而来。一位贫农老妈妈拿起灶头上的一只大铁锅,奔到池边,将宪凤伏在锅底上倒腹水。一位工宣队老师傅跪在地上,口对口地进行人工呼吸……。
但是,宪凤仍然昏迷不醒。必须马上送医院抢救。
在通往县人民医院的公路上,“当当当,当当当……”一辆绿色的救护车敲响紧急铃,风驰电掣地向前飞驰;“孔宪凤,孔宪凤……”一群含着热泪的人们呼喊着英雄的名字,奔向县城。
救护车开到县医院。医务人员早已作好了抢救的一切准备。医院领导亲临急救室指挥战斗。医务人员把一切可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接氧气,没有效果;胸外按摩,仍然没有效果。
上午十一时许,医生含着眼泪,走出急救室,悲痛地告诉大家:孔宪凤同志光荣牺牲了。这时,在场的贫下中农和师生们失声痛哭,奔进急救室,有的扑到宪凤身上,使劲地喊着英雄的名字;被救的李玉梅更是痛哭不止,抱着孔宪凤的头,拚命地喊着:“宪凤,宪凤,你睁开眼睛看看,你睁开眼睛看看我呀!”但是,我们的青年英雄孔宪凤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大家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到队里。宿舍桌子上放着宪凤牺牲前留下的一盒粥,这是倾注着宪凤对战友的深厚阶级情谊的一盒粥。原来,这天早晨有个女同学因为要赶到比较远的地里劳动,怕耽误时间,没顾上吃早饭,宪凤怕她挨饿,准备在休息时给她送去。现在,同学们看着这盒粥,止不住地又流下了热泪。回想起宪凤生前一桩桩、一件件平凡而又高尚的事迹,她那充满青春活力而又高大的形象,一次又一次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孔宪凤没有死,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革命师生决心化悲痛为力量,象英雄生前那样生活、战斗。男同学接过宪凤用过的扁担,抢着去挑水、买菜;女同学拎起宪凤用过的竹篮,争着到池边洗菜。孔宪凤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到母校本溪中学,全校立即开展学习孔宪凤的活动。校内墙上贴满了孔宪凤的日记和事迹介绍。师生们决心象孔宪凤那样认真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狠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积极投入教育革命,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消息传到宪凤生活、战斗过的里弄,革命群众含着热泪在宪凤原来帮助小朋友贴过大批判专栏的地方,办起了《学习孔宪凤》的专栏。
孔宪凤牺牲了,但这棵“活生生的真正共产主义幼芽”将永远活在广大青少年的心里,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榜样。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火红的青春——记上海市优秀红卫兵孔宪凤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