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继续革命不歇肩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5年09月 -> 继续革命不歇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5-09-19 00:00

继续革命不歇肩

第2版()
专栏:

继续革命不歇肩
四十年前,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行列里,有一位年轻的给养员,脚穿草鞋肩挑担,跟随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走了两万五千里,胜利地到达陕北。四十年过去了,如今这位红军战士继续战斗在陕北山区,扁担不离肩,万里长征继续走。这位老红军战士叫刘明文,现在志丹县双河公社供销社工作。
刘明文同志是江西吉安人,一九三○年,毛主席率领十万工农下吉安时,他扛起长工扁担,加入了红军的行列。战争年代,刘明文一直在部队做后勤工作,当过给养员、司务长,从五次反“围剿”到万里长征,从革命圣地延安到晋察冀抗日前线,挑挑担担十几年,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解放后,刘明文一直在志丹县双河供销社工作。近几年,组织上曾多次劝他退休,他不肯。家乡的领导机关和他的哥哥来信或打电报,让他回家休养,他说:“我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流过血,在延安的窑洞里读过毛主席的书,我吃惯了陕北的小米,喝惯了延河的水,离不开养育我几十年的陕北人民,我要为建设陕北挑一辈子担子。”
双河供销社担负着方圆四十里的购销任务。这里地处山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过去社员群众常常为买一把镢头一张锨,或一些生活日用品,来回走几十里山路;山沟里的山货土产也不能及时收购上来。刘明文看到这些,心中很不安。他回忆起革命战争年代自己在某团供给处工作时,一根扁担两只筐,及时把军需物资和生活用品送到连队和战士手中的情景,心想:今天我们为人民服务,应当继续保持战争年代那种革命精神,挑起担子,送货下乡。他向同志们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从此,人们经常看到在双河公社的山山峁峁、沟沟洼洼里,活跃着一支“扁担货郎队”,打头的就是老红军战士刘明文。
陕北高原,气候多变,风沙大;山区的路,坎坷不平,陡坡多。刘明文和年轻人一道,肩挑货郎担,不怕山高路险,不畏酷暑严寒,风里来,雨里去,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及时送到贫下中农手里,把农副产品收购上来。一九七○年春耕大忙时节,河西生产队急需犁铧,正当他们准备派人到供销社去买时,刘明文一大早就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水给他们送来了。又一次,刘明文了解到野鸡山生产队交售公粮需要口袋,他又挑着担子,往返四十里,跑到县城买来口袋送去。干部和社员感激地说:“老刘啊!你真是摸透了我们的心,我们需要啥你就送来啥,什么时候需要你就什么时候送到。”
在送货下乡的过程中,刘明文看到生产队的架子车和社员的雨鞋、手电筒等用具坏了,却得不到及时修理,他就建议“货郎队”的同志学点手艺,把修修补补的业务也承担起来。有的同志说:“咱是供销社,又不是修理所,找那麻烦干啥?”刘明文说:“咱们挑的是革命担子,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都应该挑起来。”后来,他带头学技术,首先在担子上添了一套修理工具。每到一地,货担一放,他就忙开了:放下秤杆拿尺子,收完山货又拿起修理工具钉鞋、修电筒……。群众赞扬他说:“老刘啊,你给咱挑来了个‘称心商店’,又给咱挑来了个‘方便修理所’。”
刘明文是个肩挑千斤不知累的人。他觉得人老了,为革命尽力的时间不长了,更要加倍工作。这些年,他的担子随着贫下中农的需要不断地增斤添两。看到社员有的头发长了,没有时间理,他的担子上添了一套理发工具;看到社员整天忙生产,头痛脑热的小病顾不上看,他的担子上又挂了个药布袋。一次,他送货来到李家渠生产队,有个贫农老大娘买药,碰巧这种药卖完了。刘明文把这件事搁在心上,专程跑到县城买来,又亲自送到老大娘手里。大娘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大兄弟呀!遇上你这副热心肠,我的病就是不吃药也好了一大半!”
一九七二年,经组织上再三动员,六十八岁的刘明文退休了。他虽然办了退休手续,人却没有“退休”,“扁担精神”没有丢。今年,刘明文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更加焕发了革命精神,他觉得自己还能挑起货担下乡。领导和同志们关心地说:“老刘啊!你挑了这么多年的担子,年纪大了,该歇歇腿啦。”刘明文坚定有力地回答:“万里征途没走完,‘扁担精神’不能丢。只要还有一口气,革命的担子就要一直挑到底!”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继续革命不歇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