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糊不住的窟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2月 -> 糊不住的窟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丁 1976-02-27 00:00

糊不住的窟窿

第6版()
专栏:国际杂文

糊不住的窟窿
林丁
在俄国历史上,叶卡德林娜二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沙皇。她不仅对外疯狂侵略扩张,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而且为人狡诈阴险,伪善无耻。尽管当时俄国广大农奴遭受重重压榨,过着悲惨的生活,这个女沙皇却写信给法国学者伏尔泰,大言不惭地吹嘘什么,在俄国没有一个农民当他想要吃鸡的时候是吃不到鸡的。
当年俄国老沙皇这套粉饰太平的骗人伎俩,今天已被莫斯科新沙皇继承下来。不同的只是,后辈比前辈的牛皮吹得更大,谎言编得更加堂皇而已。
尽管苏修叛徒集团在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他们鼓噪一时的假“共产主义”早已彻底破产,他们却仍在喋喋不休地鼓吹什么“在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苏联人的生活都更加丰富了”。苏修的官方机构和报刊则更是连篇累牍地发表公报、文章,列举大堆统计数字,拚命渲染苏联经济状况怎样美妙,人民生活又是如何改善。据说苏修统治集团由于“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福利”,苏联过去一年中不但生产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而且肉类、蛋类、奶类产品的产量也有“显著增长”。苏修《消息报》甚至信口开河地说:苏联“奶类总产量在世界上占第一位。”
可是,用虚假的数字和欺骗的言词罗织起来的宣传,又如何能掩盖得了苏联经济状况和苏联人民生活的真相呢?只有从苏联全国商店市场的货架上,从苏联城乡居民的餐桌上,人们才看得出被苏修吹得天花乱坠的这种所谓“繁荣”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这方面,某些西方记者的亲身见闻,给人们提供了一点生动的材料。比如,英国《每日邮报》驻苏记者不久前发出的一篇报道说,他在“莫斯科食品市场”转了一圈之后发现:那里“没有莴苣、柠檬、小萝卜……没有羔羊肉、小牛肉、野味……没有葡萄、桃子、茄子……没有新鲜鱼……也没有调味品”。在货架空空、无可选择的情况下,他只好以“每磅两英镑”的高昂价格买了“一些老黄瓜”,而且以此为“很幸运”的了。
堂堂首都莫斯科尚且如此,苏联外省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西班牙《消息报》记者在苏联罗斯托夫城住了一年后写道:那里“一直买不到肉类,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使人痛苦”。而另一个美国《华盛顿邮报》驻苏记者在报道西伯利亚地区食品供应时则说,今天苏联“大多数人显然象多少世纪以来一样,是靠面包、土豆和他们小菜园里的少量产品来维持生命的”。
当然,在控制层层、封锁严密的苏联社会里,外国记者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他们是不可能深入了解苏联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的。但从他们关于市场供应的一鳞半爪的报道中,人们也不难看出,苏修官方大吹大擂的所谓“繁荣”究竟有几分价值了。
由于苏修统治集团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疯狂推行扩军备战政策,今天的苏联经济已经陷入了畸形发展、一团混乱、危机重重的状况之中。那里工业衰退、农业减产、商品奇缺、黑市猖獗、物价腾贵。一小撮官僚特权阶层占有和挥霍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广大城市劳动人民甚至连普通的面包,也因为粮食作物连年歉收,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现在,苏修当局只得一面向西方国家的粮仓到处敲门,大肆抢购谷物,一面要人民勒紧裤带,限制面包消费。这个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连基本的粮食供应都无法保证,它又怎么可能拿纸面上吹嘘的那些“肉类、奶类”来充塞人民的肚子呢?
中国有句形容表里不一、以假掩真的古话,叫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数的事实充分说明,苏修统治集团为了推行“要大炮,不要牛油”的扩军备战政策,根本不顾苏联人民的疾苦。可是勃列日涅夫之流还是在整天价地喊叫什么“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吹嘘什么“人民的消费迅速提高”。似乎他们那个复辟了的资本主义“没有危机”,要比老牌资本主义“优越”得多。说穿了,这不过是打肿了脸充胖子而已。谁都知道,农业歉收,粮食减产,食品紧张,是今天千疮百孔的苏联经济中显露出来的一个窟窿。尽管这些叶卡德林娜的徒子徒孙们怎样玩弄当年老沙皇的卑劣手法,开动宣传机器,伪造统计数字,散布花言巧语,人为地描绘出一幅丰衣足食、太平盛世的假象,来欺骗苏联人民和世人的耳目,然而,用廉价的纸张是糊不住人人可见的大窟窿的。


查看完整版本: [-- 糊不住的窟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