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阶级斗争教育的生动教材——《金光大道》从小说到银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2月 -> 阶级斗争教育的生动教材——《金光大道》从小说到银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辛文彤 1976-02-28 00:00

阶级斗争教育的生动教材——《金光大道》从小说到银幕

第3版()
专栏:

阶级斗争教育的生动教材
——《金光大道》从小说到银幕
辛文彤
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中,无产阶级文艺革命也正在深入发展。彩色故事影片《金光大道》(上集),是社会主义银幕上的又一朵新花。改编优秀的文学作品,历来是发展和繁荣故事片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金光大道》从小说到银幕,为这种改编工作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经验。
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文学创作的新收获。作者在第一、二部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努力表现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不断地批判和打击农村资本主义势力,坚持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促进农业的迅速发展,确保我国农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把这样一部题材重大、主题深刻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小说到银幕,作品的主题思想比较集中、突出。影片以高大泉同村长张金发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线,辅之以高大泉与广大革命人民同漏划富农冯少怀、反革命分子范克明之间的矛盾,同富裕中农秦富之间的矛盾,同后进的阶级弟兄高二林、钱彩凤之间的矛盾,等等。高大泉同张金发之间的矛盾,属于路线斗争的性质,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而路线斗争的成败,又往往决定着整个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关系到整个革命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高大泉是在这场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他坚持党的正确路线,深刻地认识到,土地改革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革命远远没有终结,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公开或暗藏的阶级敌人时刻妄想反攻倒算,自发资本主义势力还象汪洋大海一样包围着无产阶级政权,广大农民群众也还有一个同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过程。农村向何处去?是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还是向着资本主义倒退?这场斗争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和几亿农民的前途和命运,也必然关系到我们党、国家和全体革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影片通过这样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歌颂了芳草地的社会主义力量,塑造了高大泉的英雄形象,刻画了周忠、朱铁汉、吕瑞芬、刘祥、邓久宽、周丽平等老一代和新一代的先进人物,生动地告诉我们,在人民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人民群众中的这种积极性就将暴发出来,汇聚成为汹涌澎湃的历史洪流,任何人、任何力量都将阻挡不住。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是中国人民从一百多年的严酷斗争中认识到的一条马克思主义真理。然而,历史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发展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反对资本主义;堵住资本主义的路,才能迈开社会主义的步。这是二十几年来的斗争实践为我们提供的一条重要经验。事实说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决不是什么人可以否定得了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影片突出展示的主题思想,对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对于我们今天全党动手,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对于各条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说《金光大道》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在反映这样一场伟大的斗争生活时,饱含革命激情。影片的改编者,努力保持原作的特色,运用和发挥电影艺术的表现力,通过画面构思、镜头组接和运动,以及色彩、音响、光线的有机配合,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这种饱满的革命激情。
高大泉出场的立意是好的:火红的朝阳冉冉升起,红旗映着朝晖,飘扬在芳草地的上空,高大泉拉着车走进画面,一锨一锨地在大道上垫土。这幅画面不仅表现了土改后的农村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而且清楚地交代了主人公的身分——勤劳的普通农民,战斗在农村的基层干部,手法简洁,含意深刻。张金发狂热地推行刘少奇的所谓“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的修正主义路线,高大泉率领翻身户与之展开了毫不调和的斗争。朱铁汉怒铲“发家致富”标语的一场戏,是芳草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激烈搏斗的重要场面。小说中,标语是在一堵院墙上,当事者仅有几个人,影片则把“发家致富”这个错误口号移到村政府对面的影壁上,位置突出,字体赫赫。影片用一组近景和特写镜头,从正、侧、背、仰、俯等不同角度,拍摄了朱铁汉挥锨向这一错误路线的代表性口号奋力铲去的形象,其间,又交叉拍摄、刻画了张金发的狼狈,冯少怀的惊惧,秦富的忧心忡忡,高二林的观望动摇,周丽平和贫下中农的热烈赞许,层次清楚地表现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朱铁汉革命行动的不同反应。短镜头飞速变换,气氛炽烈,节奏急促,较好地揭示了芳草地贫下中农对“发家致富”错误路线的强烈无产阶级义愤,歌颂了广大贫下中农踢开一切绊脚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力量。这一场戏所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不仅由于小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因为影片抓住小说提供的这一情节的思想内容和革命激情,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
《金光大道》的另一个特点,是朴素清新。由于主题和题材的要求,朴素中又见深隽,清新中蕴含凝重。影片较好地保持和发扬了这一风格,无论是导演处理,演员表演,摄影的色彩和用光,美工的场景设计,还是服装、道具,都力求真实、自然,有一种亲切的乡土气息。编导者把艺术创造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从这些朴素的生活场景中去深入开掘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因而发人深思。不少镜头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例如:高大泉在刘祥缺粮时,主动送粮,遭到高二林的阻挡。这里镜头的运用简洁自然,把发生在高大泉家庭中的两条道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展现在我们面前。摄影机悄悄地升着、拉着,准确地表现了高大泉思想感情的自然延续。这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也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寓凝重、深隽于朴素自然之中。再如,高二林的分家与秦文庆的分家,编导者故意选择了相似的场景和角度,选用了重复的人物动作和语言,造成了鲜明对比的效果。高二林分家在前,秦文庆分家在后,他们的分家都是芳草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曲折反映。但二林分家,是由于受到冯少怀的腐蚀和影响,暂时地被资本主义推向了歧途;文庆的分家,则是这个出身富裕中农家庭的青年,在党的教育和贫下中农的带领下,决心与旧的传统势力决裂,说明芳草地的社会主义力量正在成长、壮大。影片通过高大泉对这两场分家事件的不同处理,着重揭示了他作为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的高度路线斗争觉悟和政策水平。文学作品提供的形象,借助读者的想象才能进一步清晰起来;电影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综合艺术,编导者的再创造,势必更多地从画面构思中表现出来。张金发与冯少怀挖污水沟的那场戏,影片设计了一堵砌有金钱眼的院墙,这画龙点睛的处理,把这场戏搞活了:张、冯二人互相透过金钱眼探视对方,里外配合,挖通了污水沟,达成了“同流合污”的一笔交易。这里,画面简单朴实,又颇耐人寻味,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他们身上腐朽的资产阶级铜臭气,达到了无产阶级政治性和真实性的一致。
《金光大道》从小说到银幕,所以受到工农兵群众的热情肯定和欢迎,是因为小说和电影的创作,都比较认真地学习了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以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指导思想,努力运用文学和电影的艺术手段,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塑造了高大泉这一主要英雄人物。电影的改编者,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吃得比较透,把握比较准,同时充分注意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当然,把篇幅较长的这部小说内容,压缩在一部电影之中,如何高度地集中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觉得,现在集中得还不够,仍有散乱的感觉;同时,对小说的压缩、削减较多,开掘和生发不够,衔接不够顺畅。更重要的是,只从删减方面入手,就不得不舍弃一些不该舍弃的东西,减弱作品的思想分量。例如,影片删掉了县委书记梁海山与县长谷新民、区长田雨与区委书记王友清之间的路线斗争的矛盾线,就不利于充分揭示路线斗争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不能不影响反映两条路线斗争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小说中的《板斧篇》、《青春颂》、《夜宿松柏坡》等,都是着重揭示高大泉崇高精神境界的章节,突出了高大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高度自觉性和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顽强意志。影片删掉了这些内容,又没有进行有效的增补,使得主要英雄人物台词较多,缺乏更多的鲜明有力的行动。我们热切地希望小说《金光大道》后几部能够早日问世,一部比一部写得更好;也热切地希望影片《金光大道》续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一部比一部拍得更好,拍得更快。(附图片)
高大泉带领群众同漏划富农冯少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新华社供稿


查看完整版本: [-- 阶级斗争教育的生动教材——《金光大道》从小说到银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