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记西南农学院教授、土壤学家侯光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3月 ->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记西南农学院教授、土壤学家侯光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03-29 00:00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记西南农学院教授、土壤学家侯光炯

第4版()
专栏: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记西南农学院教授、土壤学家侯光炯
去年夏秋之间,正当教育界、科技界刮起一股右倾翻案风的时候,七十一岁的共产党员、西南农学院教授、土壤学家侯光炯,正在四川省简阳县镇金公社联合四队蹲点,同工农群众相结合,开门搞科研。右倾翻案风也刮到了侯光炯蹲点的地方,少数科研人员和教师动摇了。面对着这股逆流,侯光炯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必须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教导,确信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决心顶着右倾翻案风前进。他说:“毛主席早就为我们知识分子指出了一条与工农相结合的光明大道,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多少事情等我们去做啊!”
就在右倾翻案风刮得最凶的时候,侯光炯多次到区委和公社党委,要求党委加强对科研站的领导。在当地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简阳县的劳动模范、共产党员张泗洲、袁茂江、李殿民、陈士华以及荣县的劳动模范黄永熙等,商议建立农民科研所,并邀请他们参加科研工作。去年十月,在侯光炯蹲的点上,农民科研所迎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暴风雨诞生了。在庆祝这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破土而出的大会上,侯光炯兴奋而诚挚地说:“农业科研应当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以农村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为主力军。彻底打破专家、权威独霸科学领域的一统天下。我们知识分子应当虚心拜贫下中农为师,接受再教育。”
这个农民科研所同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在教育界、科技界散布的奇谈怪论对着干,它由镇金公社党委和联合大队党支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经常请张泗洲、袁茂江等劳动模范参加讲课,请当地贫下中农参观鉴定农民科研所的科学实验成果。侯光炯根据当地党委和群众的意见,修改了自己原订的科研计划,增加了农业生产上急需的棉花杂交、改变耕作制度等课题。为了节省农业开支,开始实验利用草药研制微生物农药;为解决丘陵地区受旱缺水问题,着手进行水稻省水高产科研实验。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开门办科研的方向越来越明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侯光炯能在科学研究上,坚定不移地实践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关键在于他坚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刻苦改造世界观,逐步树立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目标,能够真心诚意地拜贫下中农为师,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一九七三年初,侯光炯刚从学院到农村蹲点的时候,他的愿望只是把科学知识贡献给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帮助贫下中农掌握科学技术;对于拜贫下中农为师,当时还是没有认识的。他曾错误地认为,只要科学实验成功,开门办科研的经验就会“不推自广”。于是辛辛苦苦地埋头搞了一段时间,收效也不大,科学种田的经验也未能普遍推开。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现实,使侯光炯深刻地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不推自广”的革命新生事物,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传播和发展的。要使科研工作真正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在科研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从此,侯光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带领同志们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同时,主动地投入当地农村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帮助社、队干部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在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在生产实践中有许多创造发明,懂得许多在书本上和实验室里找不到的科学道理,使他真正认识到劳动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
一九七四年的夏天,侯光炯在蹲点实践中认识到,用老办法搞长期实验,一年后才能得出结论,而这样的结论,对农业生产上多因子、多变化的情况太不适应。在第一年的客观条件下,作物的生理、生态情况,不完全适合在第二年的客观条件下,作物的生理、生态变化。要使农作物科学研究能够起到指导大面积高产的作用,必须搞短期诊断开方的科学实验。当他正在苦心设想,着手搞这个科研课题的时候,劳动模范袁茂江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侯光炯就请袁茂江到点上作指导,虚心拜他为老师,朝夕促膝谈心,诚意请教。袁茂江已经从他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中,找出了在大田生产中短期诊断开方,保证高产稳产的一套新办法。而且袁茂江的短期诊断,比侯光炯所使用的生理性鉴定法提高了一步,创造了简便易行、人人可以掌握的生态鉴定法。由于这一方法的逐步推广,使粮棉生产都成为全县的先进单位。袁茂江的科研成果,使侯光炯深受教育。他发觉自己头脑里还残存着专家、教授高人一等的资产阶级思想,现在他才懂得劳动人民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较深的科学理论。一位科学工作者如果不真心实意地向工农学习,则将一事无成。
在劳动模范张泗洲那里,侯光炯又懂得了劳动人民不但有丰富的具体的知识,而且有科学的综合思想。去年,张泗洲所在地区的棉株大片地发现病害,有一位“棉花专家”主张把病株通通毁掉。张泗洲想,一大片棉株长得这样好,是许多贫下中农辛勤劳动的成果。有了病就销毁,太可惜了。为了挽救这些棉株,他采取改变病菌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办法,发动社员群众在棉花地里开沟排水,施用有机肥料。结果不仅抑制了病害的发展,而且救活了全部病株。侯光炯从这里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知识分子“其实是比较地最无知识的”。那种所谓“强调与工农相结合,使人不敢搞理论”的奇谈怪论,是极其荒谬的。实质上是奇谈怪论的制造者妄想把科研部门仍然变成专家、权威的一统天下,顽固坚持其修正主义的老路。我们一定要同它对着干,沿着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走下去。
几年来,侯光炯冒酷暑,战严寒,夜以继日地坚持工作。他白天带领同志们从事土壤调查、渠道勘测、修筑机耕道、整理试验地等实践;晚上和同志们一起围坐灯下,认真地学习政治和科学理论。他经常以自己五十多年的科研经历,阐述科学事业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道理。
一九七四年以来,侯光炯和党组织先后给他调来的二十多名科技人员、二十多名基层干部、知识青年一起,在镇金公社的联合、红星、红旗等大队的各个点上,种了科研和高产试验地六十多亩;搞了近三十项农业科研项目;建起了两个气象站和实验室。开展了良种培育、作物栽培和用肥对比等实验。进行了土壤肥力的预测、预控、预报的科学试探。在繁重的土壤普查工作中,每次都是他亲自带队,踏遍了简阳、广汉、什邡等县的山山水水,长途跋涉数百公里。一次,他们正在广汉的连山公社工作时,遇到倾盆大雨,侯光炯坚持冒雨工作,当他们到达永丰大队时,已浑身湿透。贫下中农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劝他们稍稍休息一下。可是侯光炯却兴奋地向大家讲起这里的土质适合种大窝,并详细地介绍种大窝的方法。广大干部和社员都为这位七旬老人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要做一个对人民有贡献的科学工作者,首先应当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这是侯光炯长期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同工农相结合的深刻体会。
一九五五年,侯光炯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经常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不断改造世界观,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符合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侯光炯学习工农群众的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主动缩小同工农群众的差别,受到贫下中农的赞扬。
侯光炯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给周围的同志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所在的科研所,一批又红又专的人才迅速成长起来。参加农民科研所的二十一名知识青年,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掌握了作物生理生长的有关科学知识,已有十一名回到所在社队,分别担任公社党委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农机站长、科研组长等领导工作,成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代新人。
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侯光炯和同志们认识到,逐步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铲除滋生资产阶级的土壤和条件,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还要努力作战。特别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开始后,他们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侯光炯和农民科研所的同志们,正用他们三年来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坚持继续革命的收获和开门办科研所取得的累累成果,有力地回击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刮起的右倾翻案风。他们决心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走到底,用自己的一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记西南农学院教授、土壤学家侯光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