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贝宁见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6月 -> 贝宁见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06-28 00:00

贝宁见闻

第5版()
专栏:贝宁通讯

贝宁见闻
不久前,中国记者组应邀访问了贝宁人民共和国,受到贝宁人民的热情接待,克雷库总统接见了记者组全体成员,并进行了友好谈话。在短短十一天里,贝宁的秀丽景色和富饶山河,贝宁人民为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所作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贝宁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使我们难以忘怀。
反殖斗争的光荣传统
翻开非洲地图,人们就会看到在非洲大陆西部,一个轮廓象似楔子形状处在南大西洋岸边的国家,这就是贝宁人民共和国。它南起贝宁湾,北至尼日尔河畔,长七百多公里,南部沿海只有一百二十五公里宽,而向北部内陆地带伸延,宽度则达三百二十五公里。我们访问贝宁的时候,正值雨季,气候炎热湿润。我们看到那茂密的热带植物和各种花卉,馨香四溢,那挺拔的椰林掩映着美丽的海湾。万绿丛中,偶见几株花红似火的火焰树点缀其间,贝宁全境常年皆绿,四季皆花。身躯粗壮的油棕榈树,结满累累果实,遍布在这块富庶的大地上。贝宁油棕榈树的面积约有五十万公顷,占全国已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所以人们又称贝宁为“油棕之国”。
贝宁人民有悠久的文化和反殖斗争的光荣传统。我们以浓厚的兴趣参观了在阿波美和维达的博物馆里展出的反映贝宁历史和文化的各种文物和器具以及反映贝宁人民抗敌斗争的史绩。十六世纪末,贝宁沿海城市维达首先遭到殖民主义铁蹄的蹂躏。接着,一个贩卖黑人的中心在这里建立起来,贝宁人民被推进苦难的深渊。在殖民主义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奴役和贩卖黑人的罪恶勾当中,成千上万贝宁儿女死于非命。但是,贝宁人民从未屈服。他们辗转战斗在韦美河畔达数年之久,给入侵之敌以沉重打击。此后,抗击入侵者的斗争连绵不断。贝宁朋友自豪地向我们讲述了贝宁人民抵御殖民主义者入侵的历史,使我们了解到贝宁人民反殖斗争的光荣传统。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贝宁人民终于在一九六○年获得独立。长期的殖民压迫和浩劫,给贝宁遗留下深重的殖民创伤,至今仍然举目可见。贝宁朋友对我们说:“有人不愿回忆过去,这不对。应该回忆和了解过去。只有不忘过去,才会有今天新的觉醒,才能为医治殖民统治的创伤而坚持斗争。”
努力消除殖民创伤
在贝宁,我们访问了首都科托努和全国六个省中的四个省,参观了已经由贝宁人自己管理的棕榈油加工厂、由贝宁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横跨韦美河的公路大桥、半工半读的维达第一工科技术学校以及经过扩建的贝宁唯一的深水港口——科托努港……。我们对贝宁人民在发展民族工业和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十分高兴。
然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却是农业方面。贝宁是一个农业国,全国近三百万人口中,百分之九十左右从事农业。这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可耕地达一千万公顷,有着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贝宁很多地区至今还是刀耕火种,百分之八十五的可耕地还未开垦,已耕地主要是种植油棕榈、棉花和花生,出口原料,形成畸形的单一经济,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要进口粮食供应城市消费。近年来,贝宁和其它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在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挖掘农业生产的潜力,争取做到粮食自给。当前,一场开荒造田、扩大粮食及其它作物耕种面积的生产运动正在广泛开展。许多农民、学生、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军队和工厂的工人,投入到开垦荒地的行列。大片大片的新农田已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大西洋省,我们参观了两个多月前刚建起的一个几十公顷的农场,站在玉米地里,望着一株株碧绿的玉米幼苗,贝宁朋友颇有感触地对我们说:“殖民统治时代,这里除了油棕外,再就是荆棘野草,根本看不到这样大面积的农田。”的确,我们访问的贝宁四个省里,都看到人们依靠自己的双手,用砍刀等一些简陋农具,在炎炎烈日下,披荆斩棘,开荒造田,情景感人。已垦出的农场,大的五十公顷、三十公顷,小的十公顷、五公顷。莫诺省阿捷美县的一个十四公顷面积的农场,种下的旱稻长势喜人,而在一个月以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我们参观了几所学校,学校的教师、学生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也都自己动手开荒,办起了一、二公顷至四、五公顷面积的农场,种上玉米、花生、菜蔬等作物。另外,贝宁人民正在兴修水利、添置新农具、改进耕作方法、建立地方小型农产品加工工业。这些可喜成果,表现了贝宁人民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经济的决心和力量。贝宁总统克雷库在接见我们时,谈到了当前贝宁发展农业生产的目标和任务。他说:“首先依靠自力更生,从而正确地解决劳动人民的吃饭问题,储存粮食,以及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使农业成为我国新经济的基础。”当然,要完全消除殖民统治的创伤,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可以相信,勤劳勇敢的贝宁人民,坚持自力更生的道路,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大西洋畔话友谊
贝宁人民有着渴望了解中国、发展同中国人民友谊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不久前在科托努举办的中国经济贸易展览会上反映了出来。我们抵达贝宁时,这
个展览会已经闭幕了,可是我们一下飞
机,贝宁朋友仍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叙说
展览会的盛况。我们所访问的每个省,
无一例外地都有人谈论这件事。
中国经济贸易展览会原定展期为十天。开幕后,受到贝宁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无论是首都科托努,还是边远的省份,人们扶老携幼,赶来参观,每天观众络绎不绝,展厅内外,人山人海。在贝宁政府和人民的要求下,展览会两次延期,展出二十四天,观众达三十二万人次。展览会一时成为二十万人口的科托努最活跃的地方和人们最喜欢议论的话题。贝宁人民渴望了解中国,称赞中国自力更生的方针和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的成就。许多观众站在毛主席接见中国钢铁工人的巨幅照片前久久凝视着,许多青年纷纷索取毛主席的著作。在大寨、大庆、长江大桥的照片和模型前,青年学生们认真地抄写着解说词。有的人还主动向我们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等。这一切,体现了贝宁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我们在祖省访问时,亲眼看到了由贝中两国人民用汗水共同浇灌的友谊的硕果。在一块一百零二公顷的黄金色的稻田里,稻浪滚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三年来,中国农技人员和贝宁人民一起,已在几个垦区新开垦了四百多公顷荒地。去年一年就新开垦和种植了二百五十多公顷水稻,获得了丰收。贝宁许多农民已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中国农技人员说,他们在和贝宁劳动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中,学到了贝宁人民勤劳朴实的品质。贝宁人民则用一句民间谚语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感情:“送人一条鱼,只能吃一次;教人学会捕鱼,可以终生受益。”贝宁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开始辨别着真朋友和假朋友,他们藐视那些以“朋友”面目出现的人,对这些人说:“把你们的高贵语言,化为具体的行动”吧!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在中贝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得到发展和巩固。我们祝愿这种真挚的友谊,象火红的火焰树花一样鲜艳夺目。
中国记者组(附图片)
贝宁人民在开荒造田,发展农业生产。


查看完整版本: [-- 贝宁见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