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尼罗河畔颂友谊——记中国艺术团访问苏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6月 -> 尼罗河畔颂友谊——记中国艺术团访问苏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06-29 00:00

尼罗河畔颂友谊——记中国艺术团访问苏丹

第5版()
专栏:苏丹通讯

尼罗河畔颂友谊
——记中国艺术团访问苏丹
在苏丹举国欢庆“五·二五”革命七周年的日子里,中国艺术团满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着热烈的节日祝贺,来到尼罗河畔这个美丽的非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演出。
就在这种浓郁的节日气氛中,中国艺术工作者从五月十九日到六月十日在苏丹度过了难忘的三周。他们先后在喀土穆三镇、迈达尼市和那里的青尼罗河大桥工地及哈萨海萨友谊纺织厂演出十四场,参加了多次友好活动,为两国人民之间建立在反帝反殖基础上的友好团结谱写了又一曲颂歌。
中国艺术团通过舞蹈《草原女民兵》、《胜利花鼓》、独唱、独奏、鼓乐合奏等节目的演出,向苏丹人民介绍了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成就;反映了新中国人民的新的精神面貌;展示了文化大革命以来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文艺革命的胜利成果;介绍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历史长河。
中国的革命艺术受到了苏丹人民的热烈欢迎,情景甚为感人。当殷诚忠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地弹奏了《红色娘子军》中的钢琴曲,刻划党代表洪常青英勇不屈、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起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天天报》在评论中说,这些钢琴曲调“构成令人感动的情景,成为斗争的象征”。在舞蹈《草原女民兵》中,英姿飒爽的女民兵高举红旗,持枪跃马,奔驰在绿色的草原上,保卫祖国的边疆。这也引起了观众的热情赞赏。一家苏丹报纸就此评论说,它“表现了解放了的人民用斗争来保卫胜利果实的革命精神”。
女高音独唱演员朱逢博以激越悲愤的声调演唱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仇恨入心要发芽》,观众的心被铁梅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深深打动。曾经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的共同遭遇把中国和苏丹两国人民的感情连接在一起的动人情景,处处可见。当闵惠芬演奏二胡独奏曲《江河水》时,观众的心潮随着曲调的发展而起伏。当演奏者首先以低沉悲痛的旋律,激愤地倾泻着中国劳动人民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控诉时,观众凝神谛听,而当她奋臂挥弓表现出中国千百万受苦人民奋起斗争、反抗压迫的时候,全场立即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显示了苏丹人民对中国人民过去的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他们的革命斗争的热情支持。这时,出席晚会的苏丹总统尼迈里对坐在他身旁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方毅说:“我们两国人民过去都有苦难的遭遇,也有共同的斗争历史。”“中国和苏丹都有悠久的文明。”五月三十一日,尼迈里总统还表示,苏丹也要“利用艺术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五月二十三日晚上的联合演出中,一位身穿中国服装的苏丹小姑娘出现在幕前,带着激动的声调用中国话报幕。她就是两年前在中国学习杂技的赛洛娃。这天,她和她的同伴在联合演出中表演了精彩的杂技节目。
中国艺术工作者也怀着对苏丹人民的友好情谊,向苏丹朋友学习了浸润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苏丹歌曲《我是苏丹人》、《光荣的民族》、《祖先们的祖国》和描写吉齐拉地区的美丽富饶的器乐合奏曲《绿色的草原》等。中国演员表演的这些苏丹歌曲和乐曲,常常引起全场亲切共鸣和一片欢腾,许多观众兴奋地击拍合唱,有时简直变成了全场大合唱。
有一次,女高音独唱演员朱逢博演唱了一首苏丹民歌,当她富有感情地唱完“苏丹中国是兄弟,我是你们中间的一个……”之后,多次谢幕,热烈的掌声仍不能平息。这时,一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跑上舞台,向她赠送了一个手编的花篮,里面放着一只苏丹红木雕刻的小象。全场掌声更加热烈。这礼物,不仅表现了苏丹小朋友对中国的真挚感情,而且表达了苏丹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五月二十三日,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四周年,中国艺术团的同志们怀着幸福激动的心情,再次学习了这篇著作。毛主席的亲切教导进一步激发了中国艺术工作者们积极为苏丹人民演出的热情。
五月三十日,中国艺术团来到了吉齐拉省省会迈达尼,在青尼罗河大桥工地进行慰问演出。
青尼罗河大桥全长五百余米,桥面快要合龙了。在宽阔湍急的青尼罗河上,一桥飞架,雄伟壮观,天堑即将变通途。它是苏丹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一个缩影,也是苏丹和中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又一例证。
在建设大桥的日子里,苏丹中国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互相学习,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情谊。为了保证中国艺术团在骄阳似火的露天顺利演出,建桥工人们选择二号和三号桥墩之间长七十米、宽二十米的一段河滩作为临时“剧场”。他们在靠三号桥墩的地方用推土机筑起一个土“舞台”。这里桥面离地十五米高,既敞亮,又通风遮阴。中国演员们为苏丹和中国工人的细心安排所深深感动。中午到达时,他们虽然经过一百九十公里的旅途跋涉,汗水早已浸透了衣服,但仍然立即登台,纵情歌舞和演奏。
六月二日,中国艺术团结束了对迈达尼的三天访问之后,又去哈萨海萨友谊纺织厂进行慰问演出。
友谊纺织厂是盛产棉花的苏丹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民族工业的一个重要建设项目。在苏丹、中国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合作下,这个厂的纺织部分已建成并试产。
当中国艺术团到达时,全厂苏丹职工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共一千五百余人夹道欢迎,其中,六十四名苏丹纺织女工精神焕发地排在最前列。她们是苏丹第一代纺织女工。中国艺术工作者为工人们演出了一个半小时的节目,全厂充满了友好、欢乐的气氛。
六月八日晚,喀土穆友谊厅华灯齐放,喜气洋洋。这是一场多么有象征意义的演出啊!五月二十三日,中国艺术团曾在这个当天刚举行落成典礼的友谊厅里和苏丹艺术团体联合演出。如今,它又在这个友谊厅中以最后一场演出向苏丹人民依依告别,并将满载着苏丹人民情谊而归。谈到中国艺术团这次苏丹之行,殷诚忠团长说得好:“我们真是生活在友谊的海洋之中。”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中国艺术团的演员在青尼罗河大桥工地上为正在建设这座大桥的苏丹和中国工人演出节目,受到热烈欢迎。
新华社稿


查看完整版本: [-- 尼罗河畔颂友谊——记中国艺术团访问苏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