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艰苦奋斗创大业 万古沙海变绿洲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7月 -> 艰苦奋斗创大业 万古沙海变绿洲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07-29 00:00

艰苦奋斗创大业 万古沙海变绿洲

第4版()
专栏:

艰苦奋斗创大业 万古沙海变绿洲
新疆四十五团农场垦荒大军以阶级斗争为纲,经过十年奋战,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缘建成社会主义农场,有力批判了邓小平妄图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罪行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一九六六年,一支由老八路带领的垦荒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我国最大的沙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缘,在一片万古沙海中开发、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农场。这支英雄的垦荒大军,是由农垦职工和知识青年组成的。他们在大沙漠里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迎着阶级斗争的风浪前进。经过艰苦的奋斗,他们在昔日飞鸟不落、寸草难生的沙海上开出了六万多亩良田,兴修了七百八十公里的引水渠道,粮食总产量从○开始连年上升,一九七五年达到七百四十万斤,平均每个农业工人为国家生产粮食三千多斤。如今,他们所在的这个农场——新疆四十五团农场,已成为喀什地区十五个国营农场中生产商品粮最多、对国家贡献最大的先进农场。在万古沙海中出现的这个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社会主义新绿洲,是对邓小平否定文化大革命罪行的有力批判。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它的腹地流沙滚滚,地形万变。当垦荒大军刚来到它的西缘深处的时候,看不到绿荫、流水、道路和炊烟,狂暴的大风卷起的砂石蔽天遮日,人们出工往往迷失方向,不得不烧起篝火,点起火把,敲锣打鼓引路。晚上宿营,被子上常常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飞沙。沙窝中没有淡水,从古河层下挖出来的碱水,用它洗脸,刺得人面皮生痛,沙土洗掉了,却留下一层碱沫;用它漱口又苦又涩,喝下去翻肠倒胃泻肚子。艰苦的环境使少数人动摇了,有的说:“放羊看草长,养蜂看花开,我们搞农业生产的,跑到沙窝里来干啥?”阴暗角落里的阶级敌人,也趁机散布什么“打回老家闹革命”,妄图煽动知识青年离开农场回城市。就在这两个阶级、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中,农场党委组织青年职工学习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请老八路讲述当年开发南泥湾的革命传统,在全场展开创业还是退却的辩论,坚定了广大职工征服大沙漠、改造大自然的斗争意志。他们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难不难,忆忆当年南泥湾,我们是毛主席的战士,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去,一定要在沙漠深处把“一片黄”变为“一片青”!
在这场斗争中,一些老八路带头批判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带领群众向大沙漠进军。老八路朱华英在战争年代为革命流过血、负过伤,解放后到边疆参加过七个农场的开发和建设,如今又满怀革命豪情,带着全家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落户,为社会主义开拓新的阵地。他在职工大会上大讲革命传统,大讲南泥湾的革命精神,批判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更加鼓舞了同志们的斗志。当时的农场主要负责人秦春季,是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的老八路,在新疆征服沙漠的战斗中为人民作出过贡献。他深入职工中做思想政治工作,亲自背着水壶、扛着线桩,带领职工探流沙,查风口,测地形,往返步行一千多里,掌握了许多防风治沙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出了农场规划的蓝图,为改造大沙漠的战斗揭开了序幕。
一场移沙开荒造绿洲的战斗开始了。放眼望去,只见千千万万的沙丘密布在无际的沙原上,这些沙丘小的有几十立方米沙土,大的有上万立方米,掩埋在流沙下面的胡杨、红柳盘根错节,每开一亩荒地,要挑走六千五百多担沙土,走一千二百多里路程。在文化大革命中激发出冲天干劲的农场职工们,不怕苦,不怕累,以“千滴汗水一厘地,千筐万担一分田”的愚公移山精神,顽强地坚持战斗。他们一个个肩膀压肿了,一把把铁锹磨秃了,一条条扁担挑折了,没有谁叫一声苦。工地上没有淡水,就喝碱水。有时从远方运来了水,他们就围着篝火,一口干馍一口水。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他们搬掉了十万多座沙丘,填平了两千多条深沟,总挖土、沙达三亿一千八百多万立方米,开垦出六万二千多亩荒地,终于使浩瀚的沙海上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绿洲。
塔克拉玛干沙漠处在欧亚大陆腹地,年降水量只有七十毫米,而蒸发量却达两千毫米以上。在这里大面积种植农作物,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解放了群众的思想,农场职工们敢想敢干,硬是要和兄弟农场一起把帕米尔高原冰山上的雪水引进沙漠灌溉农田。在沙漠里开渠引水,没有房子住,他们就地挖个坑盖些树枝、芦草,在地窝子里住宿。缺乏生产工具,自己割来红柳编抬筐,架起红炉打制铁锹、砍土镘;扁担折了把自家的担水杠拿来代替;筐绳断了把自己的行李绳接上;筐底磨破了,拆掉了衣箱补,有的把衣服、头巾垫上坚持运砂。职工们公而忘私,昼夜苦战,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修通了一条十二米宽、三十八里长的引水大渠,把高山上的雪水引进了干枯的沙海。文化大革命十年来,职工们挖沙不止,先后挖通了一百二十多条、总长七百八十公里的渠道,并逐年做到桥涵配套、排灌兼顾、渠系成网,使浩瀚的沙漠里日夜响起了潺潺的流水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职工们把滔滔清水引进了新开的荒地,寸草不生的沙漠里就长起了葱绿的庄稼,矗立起青翠的树林。
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不知被风沙淹没了多少城堡和村镇,吞食了多少农田和林地,沙丘下淹埋的胡杨、红柳,就是沙进人退的历史见证。这个农场在开发过程中,和暴风狂沙进行了极其艰巨的斗争:有的渠道挖成不到一年就被流沙堵塞了,春天风季到来,农作物幼苗经常被风沙淹没甚至连根拔走。为了战胜风沙灾害,农场职工们在开荒生产的同时,营造了五千多亩防风固沙的农田防护林带,共植树二百一十多万株,把沙进人退的历史变成了人进沙退的现实,并且为沙漠里引种果树创出了新路。目前,在这个农场的果园里,北京鸭梨、烟台苹果、蓉城水蜜桃都已安家落户,传种接代,供应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
四十五团农场是文化大革命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有了文化大革命,才有这朵盛开在沙漠上的大寨之花。为了保卫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广大职工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有一个时期,农场的发展遇到了地下盐碱水上升、土地次生盐碱化的严重威胁,上级机关个别领导人,规定这个农场“不准再开一亩荒,不准再盖一间房”,准备撤离这个地方。场里也有人说什么“住的是碱窝,出门是沙窝,要想找出路,除非挪挪窝(搬家)”。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职工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文化大革命和“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等重要指示,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投降逃跑思想。他们说: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我们的农场,谁要撤掉农场来否定文化大革命,我们绝对不答应!农场党委成员在整风会上气壮山河地表示:“活着在沙漠里战斗,死了埋在沙丘上,不守好文化大革命开辟的这块阵地誓不罢休!”他们坚决抵制了撤退逃跑的错误主张,大规模地挖排碱渠,采用各种办法排碱保田,不仅使这个社会主义大农场在大沙漠中屹立不动,而且当年做到了粮食增产五成,还新开了六千五百亩荒地,新盖了二万多平方米的住房,农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一九七三年起,连年向国家上交大量的粮食和长绒棉,成为新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革命的新生事物,在沙漠深处层出不穷。农场办起了向阳农业大学,连队办起了十七所政治夜校,每个屯垦新村里都有了图书馆、卫生室。一支以农业工人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茁壮成长。来自上海、北京、南京和浙江等地的知识青年们,正在艰苦的斗争中锤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站在大沙漠,心向毛主席,要永远紧跟毛主席干革命。在知识青年当中,已有七十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百五十六人加入了共青团,一百八十一人被提拔为各级干部。新人新事不断涌现。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新疆农科院林业科研所和吐鲁番县林业站的科研人员深入吐鲁番盆地观察风沙侵蚀的危害,探索风沙活动的规律,和当地群众一起投入改造风蚀荒原的战斗,以开门办科研的实际行动回击右倾翻案风。
  新华社稿


查看完整版本: [-- 艰苦奋斗创大业 万古沙海变绿洲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