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辉水河畔共大花——记河南叶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7月 -> 辉水河畔共大花——记河南叶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07-31 00:00

辉水河畔共大花——记河南叶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第2版()
专栏:

辉水河畔共大花
——记河南叶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前不久,我们访问了河南省叶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来到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半工半读,勤工俭学”,“面向农村,社来社去”几行醒目的大字。登高极目远望,辉河从东西长十四里的校园穿流而过;碧绿的田野,渠道纵横;试验田里,玉米蓬勃竞长;七百亩果园,果实挂满枝头;校办的农机厂、面粉厂机器轰鸣;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革命大批判专栏布满校院。这里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学校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这里原是一个废弃的水库,土地荒芜,杂草丛生。是毛主席光辉的《七·三○指示》,使这里“旧貌变新颜”。因此,人们亲切地称这里为辉水河畔的共大花。
来这里访问,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广大革命师生为落实毛主席《七·三○指示》,同党内外资产阶级、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革命精神。一九六八年,叶县贫下中农听说要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热情支持。但一小撮阶级敌人则攻击说,办共大是“鹅老雕戴皮帽——假充鹰哩,兔子尾巴——长不了!”对此,负责办学的同志坚持斗争哲学,依靠贫下中农的力量,揭露和批判了敌人的破坏活动,创办共大的决心不动摇。共大在斗争中产生!正当共大蓬勃发展的时候,又受到林彪反党集团的干扰,他们制造谣言,捏造罪名,骂共大是“误人子弟”。这时,共大的广大革命师生,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光辉的《七·三○指示》,重温在江西共大参观时,江西共大革命师生向他们介绍的办学过程中的尖锐斗争,学习江西共大革命师生的战斗精神。他们坚决和林彪反党集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虽然共大校牌被强行摘了,但广大师生坚持毛主席革命教育路线的红心永不变。他们不屈不挠,不断揭露林彪反党集团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破坏共大的罪行,通过坚决的斗争,使共大重获新生。去年,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算文化大革命的帐,刮起右倾翻案风。经过多次斗争考验的叶县共大革命师生,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场新的斗争。学校党委多次召集会议,分析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学校重新印发和组织学习毛主席的《七·三○指示》,对教育界的奇谈怪论,开展了革命大批判,在同右倾翻案风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共大越办越好。
来这里访问,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这个学校广大革命师生坚决按照毛主席《七·三○指示》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从领导到学员,都把参加劳动当作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建校初期,面对行无路、住无房、睡无床的荒草洼,学校领导带领师生员工,以江西共大为榜样,一面学习,一面劳动,开荒造田,种树造林,靠堤搭庵,修路筑桥,建起了一所新型大学。八年过去了,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校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建校初期革命师生那种艰苦奋斗,艰苦劳动的劲头一刻也没有松。学校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说:教育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贫下中农根本无法上学,《七
·三○指示》也就无法落实。从几年来的实践中,他们体会到,劳动实践是转变学员思想的重要一环。共大学生虽然来自农村,但是,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劳动会变修,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密切同劳动人民的关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去年,教育界刮右倾翻案风的时候,有人攻击共大是“光劳动,不学习”。共大师生坚定地回答说:“不劳动,就会成为资产阶级精神贵族。”这个学校广大革命师生深有体会地说:劳动不仅是转变思想的重要环节,也是获得全面知识的根本途径。这个学校各系都有学农基地,和对口的生产、教学和科研基地。如农水系有农作物试验田、菌肥厂;农机系有机务队和机修车间;卫生医疗系有附属医院、制药厂、百药园;畜牧兽医系有兽医站、畜牧繁殖场、中草药种植园地;水产系有鱼场、孵化鱼苗设施;园林系有果园、苗圃等。他们实行以现场教学为主,在劳动中学习。这样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全面的知识,学到了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真本领,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几年来,他们自建校舍七百五十多间,收入粮食四百多万斤,蔬菜三百多万斤,植树三十多万棵,逐步做到了粮、菜、油三自给。领导和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教育革命呈现出一片新的气象。
叶县共大,象江西共大那样,全心全意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服务。设有农田水利、农机、园林、卫生医疗、畜牧兽医、水产、文教七个专业,学生实行社来社去。学生由贫下中农推选;学习专业由贫下中农定。学校开设有二年制的长期班,还根据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迫切需要,及时举办各种短训班,几个月或几十天不等,多方面满足农村的需要。各系还普遍在社队建立教学基点,把学到的知识在点上应用,把点上的经验带回学校。农水系师生用四年的时间,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共大一号”小麦品种,在全县普遍推广,受到社员称赞。园林系培育的“共大二号”杨树,树形美、生长快,已在县内外种植。水产系人工繁殖长江鱼成功,填补了当地渔业生产上的空白。由于学校的整个教学和工作紧密地同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实际相结合,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辉水河畔共大花——记河南叶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