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同群众共命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8月 -> 同群众共命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萧谐 1976-08-05 00:00

同群众共命运

第3版()
专栏:战地

同群众共命运
萧谐
“我是共产党员,怎么能在紧急关头离开群众?我要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这金石般的语言,出自一位六十岁的老人之口。
她叫杨敬明,是北京市北新桥街道门楼居委会的党支部书记。
就是她,在地震袭来之际,不顾自己一家人的安危,冲出家门,喊醒副书记,召集党团员,分成几路,检查震情,慰问居民,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就是她,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不顾自己年老体衰,走门串户,向群众宣传人定胜天的思想,组织群众战大雨、顶烈日,安全疏散。
在居民疏散点,每座帐篷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她的心头。她细心照顾年幼的孩童,认真安置体弱的老人,给伤病员找来医生,帮群众加固帐篷,忙个不停。她老伴的单位派车来接她全家到机关的疏散点去的时候,有人说:“老杨,你老伴有冠心病,你和他一起去,好照顾照顾他,这儿的事交给我们好了。”老杨深情地环顾周围的群众,毅然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怎么能在紧急关头离开群众?我要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夜深了,帐篷里传出了人们熟睡的鼾声,老杨却毫无倦意,依然精神抖擞地在每条街道上查看。此刻,她不由得想到在抗日烽火遍地燃烧的时候,想到在土地改革的急风暴雨中,她与乡亲们同生死,共命运,一同打击侵略者,一块斗地主,和群众心连心。今天,年老体弱挡不住她继续革命的脚步,地震震不掉她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革命意志。她更想到了毛主席、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这位老共产党员的心,与门楼居委会所属的两千七百多群众的心紧贴在一起了。
东方已露出鱼白色。老杨把其他的支部委员、积极分子都动员进帐篷休息,自己却和衣露宿在潮湿的水泥板上,才打了一会儿盹,又一骨碌翻身起来,到一个个帐篷仔细查看去了……
在北新桥街道,象杨敬明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又何止一个两个。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中,有多少共产党员、街道干部,置个人和家庭的安危于不顾,坚持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年轻的街道党委委员杨俊波在地震之后,立即赶到党委。几天几夜,她没合过一次眼,没吃过一顿热饭。她能清清楚楚地告诉你,哪个居委会、哪个向阳院已经安全转移到了什么地方,可是,她不顾患病的父母和家里的情况,心里装的只是群众。
当剧烈的地震把戏楼十号向阳院负责人、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工人韩岐惊醒时,他既没有去搀扶半身不遂的老岳母,也没有去抢救自己的三个孩子,而是奔出家门呼喊邻居赶快离开住房。这时,崩落的土块把南房的门封住了,六十五岁的军属王老太太和十三岁的小孙女处境危险,韩岐一步抢到窗前,砸碎了玻璃窗。王老太太和小孙女脱险了,韩岐的手臂却被划出了道道血口。当又一次余震发生时,北新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牟冠英远远瞥见年迈的董老太太正在门口躲避,这时,房屋震动,电线杆摇晃,牟冠英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背起董老太太就往安全地带跑去。当人们赞扬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谦虚地笑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我是共产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多么铿锵有力的语言啊!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应该把群众的事看得重于自己的事,危急关头,应该急群众之所急,舍己为人。这就是杨敬明、杨俊波、韩岐、牟冠英共同的行动指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作出了贡献。


查看完整版本: [-- 同群众共命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