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斗争中方显出英雄本色——评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审椅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8月 -> 斗争中方显出英雄本色——评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审椅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边善基 1976-08-23 00:00

斗争中方显出英雄本色——评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审椅子》

第3版()
专栏:

斗争中方显出英雄本色
——评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审椅子》
边善基
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审椅子》,在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影片拍摄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进一步塑造和突出了丁秀芹这个反复辟斗争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
影片《审椅子》在再创造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即依据原剧提供的六十年代初农村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特定情景,以阶级斗争为纲,从正确处理人物的阶级关系着手,围绕农村生产队长丁秀芹形象的塑造,还认真刻画了王德全、沈家昌、黄三槐这三个处于不同阶级地位而又各具不同性格色彩的人物形象,从各个不同侧面陪衬和反衬了主要英雄人物,使之有机地组成一幅幅生动画面,从而通过精炼、灵活的镜头调度,在人物关系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不断激化矛盾冲突,在斗争中突现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重大主题,有力地批判了邓小平散布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等反动谬论。
影片开始,当查夜民兵王德全带着地主分子黄三槐前来报告椅子被偷的情况后,丁秀芹赶赴现场,发现红木椅已不翼而飞,找到的是富裕中农沈家昌的一根烟袋。这里影片先在过门音乐中设计一组景物镜头:夜空,大树挺立,荷花塘水影波动,为丁秀芹出场“亮相”,以及渲染她当时思绪起伏——“树动枝摇风乍起,深夜村头事可疑”,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从丁秀芹察看现场,到黄三槐贼喊捉贼,诬赖栽赃,影片只用了几个镜头,迅速地把丁秀芹推置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哑谜未揭开,更添一层疑”。究竟是谁偷椅,又为什么偷椅,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怎么办?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丁秀芹,牢记阶级斗争这个纲,坚持调查研究,具体分析,终于逐步掌握了敌情。这场戏的镜头组接,简炼、顺畅,剪接点准确,随着矛盾的发展,概括地反映了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各种人物的矛盾斗争关系,以正压邪,以邪衬正,充分揭示了主要英雄人物丁秀芹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和精细、敏锐的性格特征。
丁秀芹“审”椅“察”人,这是全剧推进戏剧冲突的一个重要动作,也是进一步展现英雄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矛盾斗争关系发展、激化、转化的关键。影片对这段戏的处理,较多地采用两极镜头,以及镜头衔接所产生的对比作用,把丁秀芹面临的三组矛盾巧妙地纠结一起。通过黄三槐的老奸巨猾,王德全的粗枝大叶,沈家昌的贪小失大,以及他们在丁秀芹“审”椅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的细微的神情变化,有层次地体现了原剧所规定的典型化矛盾冲突,更加鲜明、强烈地渲染了丁秀芹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作用。如沈家昌将椅子送回后负气要走,黄三槐也乘势欲溜,这时影片恰当地运用两极镜头,从黄三槐、沈家昌欲走的全景,跳到丁秀芹唤止的近景。这样就一下子把镜头集中在丁秀芹和黄三槐面对面的斗争上,强化了矛盾冲突,渲染了戏剧气氛。又如丁秀芹一拍椅子,沈家昌无动于衷,而黄三槐却惶然而起。接着,影片切入两个短镜头:丁秀芹注视黄三槐,黄三槐竭力掩饰。影片既以英雄人物为中心,丰富了拍摄角度,又使画面变化,灵活自如,褒贬分明。丁秀芹推椅、转椅、抓椅的动作,和黄三槐在丁秀芹推椅后扑上护椅的反应,影片在镜头调度上,没有一般地平均地使用力量,也没有滥用电影技巧,而是在完整、统一的艺术构思中,始终为突出英雄人物服务。
影片在直接表现丁秀芹和黄三槐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时,总是以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为主导,而反面人物则作为英雄人物的反衬。特别是丁秀芹发现椅座上有新伤痕、椅子比例下短上长、椅座特别厚等一系列可疑迹象后,决定要王德全撬椅,镜头先用全景,拍摄了黄三槐狗急跳墙,掏出砍刀,欲下毒手的反动作。接着镜头推近,丁秀芹猛然回身,刀在镜前停下;并急推成丁秀芹这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大特写,双目似剑,锐利地投向黄三槐。丁秀芹一声“干什么?”镜头转换,黄三槐单腿跪地,佯作献刀状。这场戏的镜头调度,都是从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需要出发,千方百计突出丁秀芹在对敌斗争中的主导地位。丁秀芹“审”椅“察”人的几个动作、神情,不论是察看、查看、细看,还是拍椅、推椅,电影摄制者总是采用跟镜头的办法,让丁秀芹始终处于画面视点的中心,而把黄三槐则处理到画面的次要位置上。有时即使插入黄三槐几个反应镜头,也仅仅是为了用来揭露这个复辟狂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反衬英雄人物反复辟斗争的进攻性格。同样,王德全惑于敌人的假象,险些信假为真,和沈家昌因顺手牵羊,造成了矛盾斗争的复杂化,这些都有助于丁秀芹思想性格的进一步深化。
把革命现代京剧搬上银幕,要使影片还原舞台,高于舞台,还必须发挥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使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通过视觉形象更完美、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审椅子》原剧在王德全去沈家昌处搬椅时,有一段为丁秀芹精心设计的净场唱段——《无风不起浪》。从“红木椅掀起了一阵风浪”开始,到“一定要剥茧抽丝,查出那背后文章”,这个唱段,集中地揭示了丁秀芹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分析判断的思想活动和敢于斗争的坚定立场。影片根据唱段的内容、音乐的节奏、演员的表演,设计了一组精彩的长镜头。在镜头运动中,既有丁秀芹站立荷塘后面分析沈家昌时借景状物的全景,也有推测黄三槐偷椅时自己提问分析的近景。由于镜头的准确运用和内部调度,使这个唱段的音乐节奏、镜头节奏和人物内心节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把原剧的革命精神、革命激情,出色地体现在塑造英雄人物的总体构思之中,既保持了唱段的连贯性,又细致地表现了人物饱满的革命激情,取得了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可喜成就。
影片《审椅子》在思想上、艺术上所取得的成绩,是电影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深入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和拍摄经验,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审椅子》从原剧创作到电影拍摄,都为我们如何选用短小篇幅,深刻反映阶级斗争,塑造英雄人物,创造了新的经验。


查看完整版本: [-- 斗争中方显出英雄本色——评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审椅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