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青年社员攀登科研高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8月 -> 青年社员攀登科研高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08-29 00:00

青年社员攀登科研高峰

第4版()
专栏:

青年社员攀登科研高峰
一九七三年五月,河南省民权县龙塘公社黄庄大队的棉田里发生了蚜虫。社员连续三天喷药,药量加大了几倍,蚜虫还是没有完全消灭。为了解决棉田害虫抗药性增强的问题,大队党支部决定采取生物防治方法,着手探索以瓢虫治蚜虫的规律。支部派青年社员、基干民兵黄金荣和王洪荣做这项工作,并让棉花技术员黄德广给她们当参谋,成立了一个生物防治研究小组。
没过三天,村里冒出了冷风:“兔子要能架辕,还要大骡子大马干啥?娃娃能搞科学研究,还要专家干啥?”大队党支部书记顶着冷风,鼓励她们说:“现在上面有人喊‘儿童团办不了大事’,我们黄庄就有人喊‘兔子驾不了辕’。这是对着文化大革命说的,对着新生力量说的,你们耳根子放硬点,顶着黑风干,党支部支持你们。”两个姑娘高兴得浑身是劲,回到养虫房,写下自己的誓言:“为革命养好争气虫!”
金荣、洪荣经过七十天的研究,掌握了瓢虫的栖歇、繁殖规律,并且创造了昆虫学家们没有解决的人工帮助瓢虫越冬和剪下小翅放回田间不使瓢虫迁飞的方法。
第二年春天,二队有四十亩麦田,蚜虫为害严重。她们将七千只瓢虫剪翅放回麦田,几天以后,瓢虫消灭蚜虫百分之九十以上,并在麦地里产了大量虫卵。四月下旬,全大队八百多亩棉田发生蚜虫,她们和贫下中农、学校师生一起,到四十亩麦田中捉瓢虫三十多万只,放到棉田,没打一点药,就消灭了蚜害。小将们用瓢虫灭蚜虫的战果,充分证明了儿童团能办大事。
棉花虫害有很多种,危害最凶的是发生在蚜虫之后的棉铃虫。棉铃虫的天敌草青蛉的大量人工饲养和利用问题,我国还没有解决,外国正在试验人工隔离饲养,但代价昂贵。为了摸索我国自己利用草蛉的路子,黄金荣这个十七岁的姑娘,决心在黄庄大队开展人工饲养、繁殖和利用草青蛉的工作。
黄金荣和王洪荣从田间捉了许多草蛉,分瓶饲养,结果有的互相咬死了,有的饿死了,有的老死了。当时批林批孔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在黄庄大队,阶级敌人为了转移斗争大方向,又把矛头指向两个养虫姑娘。有人偷偷地贴出大字报,胡说什么“科学科学,混着吃馍,治虫不死,养虫不活”。在党支部的支持下,黄金荣和王洪荣坚决迎战这场黑风恶浪。黄金荣在日记中写道:“风浪考验舵手的胆量,困难考验人是否坚强,能征服困难的人才叫革命战士。”
黄庄大队党支部在风浪前作出决定:扩大生防小组,建立生防站,给生防站盖房添人,把刚从学校毕业的王献兰、吴凤兰调到生防站。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小将们在室内少量饲养、繁殖中华草蛉成功,对这种草蛉的一般生活规律和食性有了初步认识。
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胡说什么:“学生不懂数理化,不懂外语,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是问题。”这种颠倒事实、颠倒科学的历史、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反动谬论,被黄庄小将们的亲身实践驳得体无完肤。王献兰、吴凤兰刚从学校毕业时,确实不懂ABC,但是,她们有一颗为革命搞科研的红心,有一套符合客观规律的工作方法,她们终于攀上了高峰,为我国生防工作闯出了一条路子。
在研究草蛉的工作中,王献兰、吴凤兰同黄金荣、王洪荣等一起,利用天然饲料,在室内饲养中华草蛉获得成功,接着又研制成一套经济、简便的饲养工具。为了解决人工大量饲养的问题,王献兰、吴凤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杨树声和黄庄学校的一些师生,都进行了尝虫的尝试。他们按照尝虫的味道,参考兄弟大队的试验,在有关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用啤酒酵酶、白糖、蜂蜜等配制饲料,喂养草蛉,取得了和天然饲料同样的效果。现在,她们又研制成一种新的、来源更广泛、制作更简便的饲料。中华草蛉在黄庄开始大量人工繁殖,我国自己创造的一个生产草蛉的“土工厂”,正在黄庄逐步建成。今年,这个“土工厂”生产了三百多万草蛉卵放入棉田,棉铃虫一出来,三百万草蛉一起进攻,几天时间就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不懂ABC的小将,硬是登上了生防科学的高峰!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青年社员攀登科研高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