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西奈油田纪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8月 -> 西奈油田纪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08-29 00:00

西奈油田纪行

第5版()
专栏:埃及通讯

西奈油田纪行
七月的一天清晨,我们搭乘埃及飞机从开罗向东南方向飞去。凭窗远眺,碧天黄沙,万里相映,起伏的沙丘从墨绿色的尼罗河三角洲边缘似乎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小时后,飞机已经越过苏伊士湾上空,转而降落在西奈半岛南端的石油城——阿布鲁迪斯油田上。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面高高飘扬的埃及三色国旗。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三日,埃及国旗就在这里随着鼓乐徐徐上升,许多老工人激动地跪在土地上,亲吻这块丧失八年又回到埃及怀抱的油田。油田管理总部主任热情洋溢地对我们说:“我们在收复了的埃及土地上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是的,在油田逗留的两天里,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埃及工人,不论从他们脸部的笑容上,还是从他们的言谈中都强烈地流露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收复阿布鲁迪斯油田是十月中东战争的胜利成果之一。埃及人民在以色列侵占西奈半岛之后,为收复阿布鲁迪斯油田的斗争从未间断过。一九七三年中东战争炮声一响,石油工人纷纷上战场。他们说:阿布鲁迪斯石油是埃及的自然财富,岂能容许以色列侵略者任意掠夺和蹂躏。我们高兴地会见了现任油田总部管理区副主任加利卜,他用缓慢而有力的语调向我们讲叙他参加十月中东战争的经过。有一天,当一辆以色列坦克进犯苏伊士城市区的紧急时刻,他尽管手中并没有现代化武器,但却有对敌人的仇恨和收复被占领土地的强烈愿望。他勇敢而机敏地跳上敌人的坦克,拧开坦克炮塔上的舱盖,把燃烧着的棉花塞进坦克,在战友的掩护和协助下,消灭了敌人。正是象加利卜那样上千成万的爱国军民的英勇奋战,才迫使敌人不得不撤出油田。工人们说:“油田的收复是埃及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
但是,当十月战争的英雄凯旋而归的时候,八年前好端端的油田已经被以色列侵略者糟踏得不成样子了。旧仇新恨激起了埃及人民对以色列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博拉埃姆油田储油站工程师阿卜杜一提起敌人犯下的罪行就怒不可遏,他说:“让我带你们去亲眼看看以色列侵略者干了些什么吧!”他亲自驾车从南到北依次在一棵棵采油树边,一个个储油站旁停留,使我们眼见这场灾难的痕迹:油罐挨个被炸漏,输油管七零八落,烧毁的汽车翻倒在地,高大的井架横躺在沙丘上,油轮停泊码头的防护钢板被拆除,任海水冲击腐蚀。当我们走进一个满目狼藉的液化天然气车间时,阿卜杜指着腐锈不堪的机器告诉我们: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前,这个装有新式设备的车间已经投产一个月。以色列侵略者不仅掠走了车间的主要设备,而且破坏了剩下的部件。由于以色列侵略者对油田进行掠夺性开采,大部分油井已不再是自喷井,现在只能用油泵维持生产。即使在工人居住区,万恶的以色列侵略者在临撤走时还要砸烂门窗,劈坏家具,甚至连一块玻璃也不肯放过。以色列侵略者犯下了滔天罪行,给油田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埃及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们不曾在以色列侵略者面前屈服,也没有被敌人造成的困难吓倒。石油工人从回到油田的第一天起,就立即着手修复油田。我们亲眼看到一个修井队的七个工人冒着沙漠的酷暑,每天十二个小时战斗在井架旁。工人们说:“我们刚刚进行完一场与敌人面对面的搏斗,现在又在投入战胜困难、采掘石油的战斗。”在油田,因陋就简、依靠自己力量加速修复油田的事迹比比皆是。我们在机修厂遇到一位老车工。他用沾满机油的双手托着自己精心加工的零件对我们说:“这样的零件本来可以从国外进口,可那需要七、八个月的时间呀。”这位老车工为早日修复油田还放弃了半月一次的休假日。在储油站,大型油罐炸漏了怎么办?按西方石油专家的理论,必须换新的。而工人们发挥集体智慧,用废钢板一块一块焊补上,漏洞炸得太大,就用水泥堵,保证油井能立即生产。工人生产劲头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明确地答复:“以色列侵略者预言埃及人是无法再修复阿布鲁迪斯油田了。这是鬼话。他们吹嘘任何力量不可摧毁的巴列夫防线不是垮台了吗?同样,我们也有能力早日把油田修复!”
事实正是这样,埃及政府和人民修复油田的坚强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从去年十二月到我们七月初参观油田的那一天为止,仅仅才七个月的时间,原有被以色列侵略者破坏了的一百三十二口油井中已有八十五口井恢复生产。我们到达的当天原油产量已达六万七千多桶。油田每天为埃及增加六十七万美元的收入。现在,在敌人留下的废墟上,油塔井然林立,输油管四处延伸。重新修复的钻井架从机修厂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在钻机的轰鸣中,头戴铝盔的石油工人手扶刹把战斗在钻井台上。我们亲眼见到乌黑发亮的原油从油管中喷射出来。在旷野极目之处,天然气燃烧的红色火焰为油田增添了光彩。当我们乘直升飞机降落在海上油井的停机坪上时,我们就更不能不为埃及石油工人的辛勤劳动而赞叹。二十四米见方、高出海平面八米的人造钢岛只用两个月时间就从四十五米深的海底钻出海面。海上风大浪高,工作条件艰苦。工人们坚守自己岗位,在工作台上,一位迎着风浪干活的工人对我们说:“尽管这里生活艰苦,而我们却以开采埃及的石油感到自豪。”从钢岛向外望去,十多棵采油树在白色浪涛中巍然挺立。工程师告诉我们,现在博拉埃姆海上油区每天的产油能力已达三万多桶,约占整个油田产量的一半。如果说埃及军民的鲜血换来了油田的新生,那么油管里黑色的血液的畅流,靠的是埃及人民的力量和智慧,靠的是油田工人的辛勤劳动。
紧握油田工人粗大的双手,你会感到一股无穷的力量,而当你倾听他们用朴素真挚的感情表达肺腑之言时,你就会看到埃及石油工人精神面貌的变化。在储油站二楼一间控制室里,我们曾和几位油工进行了一次难忘的交谈。他们身穿油迹斑斑的工作服,脸被烈日晒得黑里透红。请听他们铿锵有力的语言:
“我参加过五六年反击侵略者入侵塞得港的保卫战,又在六七年和七三年用步枪手榴弹消灭过敌人。”
“我从一个战场来到另一个战场。保卫祖国的战场要流血,建设国家的战场要流汗。”
“我们这里不仅从地下喷出石油,而且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提到友谊,工人们议论开了。有十八年工龄的装配工阿夏尔把话题接过来:
“可是,苏联和我们的那种‘友谊’不过是口头上的东西。在我们作战的紧急关头,他们断绝了武器供应。是他们逼得埃及废除埃苏条约。我们与苏联没有什么‘友谊’可谈!”他指着远处依稀可见的以色列军警哨卡,愤怒地说:“谁都知道我们刚刚打完仗,敌人就在眼前。苏联明明知道我们有困难,但它还向我们逼债。这个超级大国毫无信义,多么卑鄙!”
听完工人们的一席话,就连在场的主任工程师也赞不绝口。他激动地告诉我们,正是这些整天搬弄虎钳的工人却说出了这番“百分之百的政治家语言。”
我们告别工人们的时候,夕阳把苏伊士湾染得通红。苏伊士湾的波涛汹涌澎湃,击拍着西奈半岛的海岸,发出了巨大的声响。这时候,眼望西奈被以色列侵略者占领的大片土地,领会着石油工人的心声,我们看到埃及人民反对侵略扩张和霸权主义的斗争怒潮,象大海浪涛一样正在奔腾不息,滚滚向前,无论什么力量都无法阻挡。 本报记者(附图片)
埃及石油工人在阿布鲁迪斯油田努力生产。 本报记者摄


查看完整版本: [-- 西奈油田纪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