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礼泉县农民业余文艺队伍同邓小平对着干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08月 -> 礼泉县农民业余文艺队伍同邓小平对着干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08-30 00:00

礼泉县农民业余文艺队伍同邓小平对着干

第4版()
专栏:

礼泉县农民业余文艺队伍同邓小平对着干
六月的渭北高原,麦浪翻金。在陕西省礼泉县程家大队丰收的麦田边,正在休息的男女社员密密匝匝地围坐在白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看社员们自己编演的“地头小戏”——《阵地》。戏中主人公文闯,一个农民小戏作者,面对右倾翻案风的重重压力,挺胸高擎战笔,激情无限地唱道:“为革命永不放手中战笔,顶逆风守阵地高举红旗……”。
这是一个敢于革命、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是礼泉县广大贫下中农斗争精神的形象概括。在礼泉,一支由一万二千多人组成的群众小戏编演队伍,正是以这样的革命精神,坚持在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上,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努力作战。他们不愧是在思想阵地上高举红旗的人们。(一)
去年,邓小平刮起的右倾翻案风也吹到了礼泉县。有人跟着造谣诬蔑:“样板戏都没人看了,谁还看你那地头戏,蹦蹦跳跳还能出棉粮?”在这股翻案风面前,有人轻信了,有人动摇了,但是礼泉县委和广大贫下中农没有迷失方向,没有松弦乱调。他们辨出这股风味儿不对,这是冲着文艺革命来的,是向无产阶级争夺思想阵地来的。他们的态度是,对资产阶级寸土不让,顶风斗,对着干。凡是谣言,不管是谁说的,一律不听不信;对革命样板戏的经验、小靳庄的经验,坚持学习不动摇。
就在反革命政治谣言四起的去年九月,县委召开了有四百多人参加的小戏创作经验交流会,旗帜鲜明地把学习革命样板戏、学习小靳庄的提法写进大会文件,大张旗鼓地宣传革命样板戏,巩固由此带动起来的农民业余小戏活动,扩大小戏编演队伍,进一步普及小戏编演活动。
就在翻案风甚嚣尘上的去年七、八、九月,县委举办了“歌颂文化大革命、赞扬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专题小戏创作学习班,带领业余文艺战士大编大演地头小戏,同右倾翻案风对着干。邓小平反对什么,他们就歌颂什么。右倾翻案风刮得越凶,他们为革命编戏的劲头就越足。他们不信邪,不乱步,继续按着革命样板戏的经验,把本子改了又改,把小戏排了又排,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创作不动摇,坚持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一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
以邓小平为挂帅人物的党内外资产阶级猖狂地向无产阶级争夺思想阵地,而礼泉县广大干部、群众勇敢地捍卫了无产阶级的思想阵地。地头革命小戏,这面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上的战旗,在斗争的风雨中更加鲜艳夺目了。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中,广大业余作者更加斗志昂扬,用革命小戏深入批邓,反映无产阶级同走资派的斗争,热情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创作和修改了三十多个革命小戏。
他们为什么能够自觉地同修正主义路线斗,坚守农村的思想阵地?付官寨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廷录同志这样回答我们:“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走,用文化大革命精神办事。咱贫下中农都打心眼里感到文化大革命好,咱的心是同文化大革命联着的。邓小平要否定文化大革命,就是割咱心头肉,咱能答应吗?去年刮右倾翻案风那阵儿,党支部组织大伙学习毛主席著作,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来辨别风向,分析事儿,头脑清醒了,道道辨准了,脚跟站稳了。”(二)
我们在礼泉县访问中,到处都可看到农民编演的小戏。地头路旁,街头院落都是他们的舞台。“台”上演戏,“台”下评戏;村村有演出,队队都学戏;农民编农民、农民演农民、农民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使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洋溢着一片革命新风。
礼泉县的小戏充满着强烈的革命战斗精神和战斗风格。人们把它称为“形象的革命大批判”。这些小戏,戏小主题大,总是触及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大是大非问题,紧密配合现实斗争,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礼泉县的党组织抓住大寨的根本经验,通过小戏广为宣传。张冉大队一度出现一些社员误工进城的现象。党支部反复调查和分析,发现有的是搞投机倒把,有的是用定秤的手艺给搞投机倒把的人制秤。这是尖锐的两条道路斗争。他们及时编出了小戏《一杆秤》。戏中敢于同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的贫下中农形象鼓舞着社员群众。他们用戏中的斗争对照现实的斗争,揭开了“进城”后面两条道路斗争的盖子,有力地堵住了资本主义的路。
礼泉县委的同志说,在农村,改造小生产,铲除滋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土壤,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第181页)我们搞小戏,也必须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觉地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毒芽一冒尖,就铲掉它。史德公社曹蔺大队小戏作者蔺志顺,是个为无产阶级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不放战笔的共产党员。一次,他发现他叔父自留地的田埂朝集体的地挤了二寸,蔺志顺铁面无私,就向他叔父的私有观念开起了炮。他叔父说,“就二寸,算了吧!”可是蔺志顺一寸也不让步。叔侄俩闹崩了。蔺志顺坚持做耐心的教育工作,直到他叔父找到了思想病根,铲掉了田埂。眼前的斗争很快成了蔺志顺的小戏构思。千千万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心奔共产主义的贫下中农的形象激励着他的创作热情,开拓着他的思想广度和深度,同时,他又对农村中小生产自发倾向作了进一步的提炼和概括,写出了小戏《铲埂》。这个戏一演,全公社轰动开了。公社党委因势利导,在全公社大演这出戏,并在台下组织广大干部社员进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使人心往社会主义道路上奔。去年一个冬天,这个公社的一些社员主动上交多占集体的土地。公社党委的同志说,“说说唱唱,唱得人的思想大变样啦!”(三)在礼泉县,无论是县委还是社队干部,无论是贫下中农还是业余文艺战士,一谈起小戏的作用,都有一种特殊亲切的感情。他们坚信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意义不可估量,一定要坚持文艺革命。
群众性业余小戏创作演出活动的广泛开展,给礼泉县的思想文化阵地带来了一系列的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到处涌现,茁壮成长。小戏宣传的革命思想正成为礼泉县人民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准则。小戏《松岭钟声》歌颂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群众划等号,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全县广大干部从县委书记开始自觉同剧中英雄人物对照,改进作风,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今春小麦灌浆时,农村正需化肥。刚刚看完《松岭钟声》的史德公社党委成员们身背八十多斤重的化肥,冒着大雨,踩着泥浆,送到十几里外的生产队。
礼泉县的干部群众总是这样说,邓小平反对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有人攻击咱们“蹦蹦跳跳过不了
‘长江’”。可是,事实是:抓了革命,精神振奋,干劲无穷。过“黄河”,跨“长江”,更高的目标咱也能攀上。在烽火公社烽火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正海兴奋地告诉我们:在他们四队,贫下中农在乱石滩上造田一百七十亩,一九七○年粮食总产六万斤。几年努力,到一九七四年粮食总产达到三十万斤。贫下中农要再创高产,多做贡献。可有人说“打了三十万斤还不知足,心太重了。”大队业余作者立即编出小戏《丰收之后》,歌颂坚持革命不停步的共产主义精神,批判“生产到顶”的思想,贫下中农看戏、评戏,唱出了一股子劲,一九七五年达到三十六万斤。干部、群众都说,这三十六万斤粮食是干出来的,但更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结果,其中包括发挥革命文艺的作用。不唱革命戏,不抓人的思想革命,拿啥去干?礼泉县的同志们说:“要搞好农田建设,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抓好人的思想建设。要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使人们的思想从狭隘的小家小户的眼界中解放出来,努力学大寨,为革命多做贡献。邓小平叫嚷群众文艺妨碍生产,要‘一律撤销’,实质上是要‘撤销’咱们走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去钻资本主义的死胡同,咱们坚决不答应!”
“火红年代战旗扬,莺歌燕舞好春光。继续革命不停步,车轮飞转奔前方。”骏马公社创作的《车轮飞转》中的这几句唱词,是礼泉县贫下中农的革命豪情与革命理想的写照。他们高举着火红的旗帜,象飞转的车轮朝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滚滚向前。邓小平及其代表的党内外资产阶级的螳臂决不能挡住他们前进的步伐。未来属于高举红旗、永远革命的人们!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礼泉县农民业余文艺队伍同邓小平对着干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