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革命精神长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11月 -> 革命精神长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11-29 00:00

革命精神长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会

第5版()
专栏:日本通讯

革命精神长存
——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会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九九重阳前夕,记者采访了在仙台市揭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会。
鲁迅展览会设在仙台市城西的市博物馆。背面是青叶山脉,红叶翩翩,前面广濑川水,波光粼粼。博物馆的旁边是日本朋友自捐筹建的高达四米多的鲁迅纪念碑。沿碑边的小径进山,在不到一百米的地方有一股清泉,叫“涌泉”。日本朋友告诉中国同志,“把鲁迅纪念碑建立在这里,具有深远的意义。青叶山的松柏,广濑川的流水,象征着鲁迅的革命精神万古长存。那日夜流淌的‘涌泉’,则表达人们永远怀念鲁迅先生的心情”。日本朋友还兴奋地说:“鲁迅展览会首先在仙台开幕,这是六十多万仙台人民的荣誉和自豪。” 腊 梅 的 故 事
一天,一群青年来展览会参观。他们对陈列的不少物品十分熟悉。在展览馆第五部分,他们聚集在
“鲁迅先生之墓”模型前议论纷纷。一个叫山崎的青年说:“这个模型,碑前多了两棵树”。另一个青年立刻高兴起来,抢着说:“那一定是我们栽的树。”原来,这里有一段故事。去年,宫城县组织了一个一百四十多人的青年友好之翼访华团,由仙台市长岛野武亲自率领。行前,大家商量,瞻仰鲁迅墓时,留个什么纪念最有意义。大家想来想去,想起鲁迅生前非常喜爱腊梅花。这种花不畏风雪严寒,越是寒冷,就越开得艳丽。于是,他们就打算在鲁迅墓前植两株腊梅。后来,他们的夙愿实现了。上海鲁迅墓旁也就增添了两株注目的腊梅。
说也凑巧,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会开幕前夕,日本朋友又在商量,时逢鲁迅逝世四十周年,应该在仙台鲁迅纪念碑旁种植一棵纪念树。樱花吧,已经有了几株,春天一到,绯红如云。桂花树吧,纪念鲁迅仙台留学七十周年之际,已经植了。千古颂扬的青松吧,一九六一年四月五日许广平来仙台参加鲁迅纪念碑揭幕式时也栽了。近年来,鲁迅碑旁又相继植下了世界上稀有的四川雪松。因为这件事,大家想了好久,后来,不知是谁,提出应该植一株和上海鲁迅墓相对应的腊梅。于是,今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展览会开幕那天,一株腊梅由中日两国朋友一起栽到了鲁迅纪念碑旁。
几天后的一个晚会上,这些青年又找到鲁迅展览会工作组的同志。他们问及上海那两株腊梅,知道腊梅已经长高了,很健壮,大家听了很激动,一位青年拿出一本“北京日记”手册,请中国朋友签字留念,手册里面端端正正地写着毛主席咏梅的一首词,在场的人立刻明白了这位青年的心情。老 朋 新 友 的 愿 望
鲁迅展览会在仙台开幕的消息在日本传开后,多年来从事日中友好活动的日本各界人士纷纷赶来参观。开幕那天,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鲁迅老师藤野严九郎的侄子藤野恒三郎以及当年向鲁迅求教的增田涉等知名人士,特地从东京、大阪等处赶到仙台。开幕那天,宫城县的农民以及日中友协(正统)的会员也大清早从远道赶来。仙台商业高中的学生停了课,列队来瞻仰鲁迅纪念碑和参观展览会。
十月十九日下午,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同增田涉、内山嘉吉、藤野恒三郎等近十位老朋友欢聚一堂,回忆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畅谈中日两国人民两千年来友谊佳话。
增田涉先生亲切地说:“四十五年前,我有机会到上海,亲自向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求教,感到万分荣幸。鲁迅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内山嘉吉是一九二八年认识鲁迅的。一九三一年他再度到上海,当时鲁迅了解到嘉吉是搞版画的,立即为他筹备了版画讲习会。嘉吉说:“哥哥完造去世已经十七年了。哥哥生前对我说,他活着要做日中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死了要化为中原大地的一块泥土。”完造死后,遵照其遗嘱,埋葬在中国。海婴等同志告诉嘉吉,他们来日之前,完造的墓已由上海的浦东迁至万国公墓。嘉吉听后,十分感激。他说:“哥哥生前就希望葬在那里,现在,他的愿望实现了。”
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曾有过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先生,藤野在世时曾嘱咐后人,他死后,碑上请许广平提两个字:“惜别”。这两个字,正是当年鲁迅离开仙台时,藤野送给鲁迅的照片上的题字,表达了藤野对鲁迅的热爱。藤野的侄子恒三郎说:“不久前,我发现叔父当年亲笔题字的一篇文章,《谨忆周树人君》。这篇文章虽然是由记者采写的,但可以看出叔父得知鲁迅去世的恶耗后,心情多么悲痛。”他还说:“我早上又读了这篇文章,参加瞻仰鲁迅纪念碑时,止不住流下了泪水。”
座谈会上,这些中日友好的老朋友,看到中日两国之间新的一代的友好纽带更加巩固,心里非常高兴。他们表示,为了两国人民子子孙孙永远友好下去,一定要加倍努力,促使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尽快缔结。
一天,鲁迅展览会的工作同志应邀去登米访问。登米是宫城县东北部地区的一个小村镇。人口虽只有七千,但访问过中国的青年却不少。日中友协(正统)登米支部的朋友向工作组的同志介绍说,这里的群众为了促使早日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一九七五年由町里作出决议,强烈要求三木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缔结写进反对霸权条款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农民小野寺说:“日中两国人民有着两千年友好交往史,鲁迅亲手浇灌过这朵友谊之花。我们要向鲁迅学习,不畏强暴,两国人民一定要千秋万代友好下去。” 珍 贵 的 礼 品
前来日本参加鲁迅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周海婴的像集里,这次又增添了一帧极其珍贵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鲁迅在仙台时和同学的合影。鲁迅于一九○四年九月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一九○五年夏,鲁迅从第一个住处片平丁五十二番地,迁到了土樋。这张照片就是迁居后,送给新房东宫川的。
这一张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能够完好无缺地保存到今日,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房东的孙女小畑讲,她们家曾搬迁过,特别是战乱年代,不少东西都散失了,但是,这张鲁迅当年送给宫川的照片却一直珍藏着,没有丢失。小畑告诉说:“多年来家里人很怀念寄宿过的鲁迅先生,常常拿出珍藏的照片来看。一边看,一边说,‘要是还在的话,周君(指鲁迅)该是蓄着一撮胡子的年纪了。’”当时,房东已经和鲁迅断了联系,不知鲁迅在那里。但是,房东对住了不到一年的鲁迅却是如此想念,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
照片引起了不少老朋友难忘的回忆。他们说,鲁迅入仙台学医那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旅顺要塞开始攻击的时候。当时,鲁迅看到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恶斗,心里有说不出的愤恨。夜晚,鲁迅回到住处,推开窗子,望着不远处青叶山暗黑的身影和眼下奔腾呜咽的广濑川,思念灾难深重的祖国。日本朋友说:“正是这些变迁,使得鲁迅认识到战斗与‘投抢’的需要,弃医从文,开始伟大的战斗生活。”这张照片引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更吸引人们对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未来的向往。当小畑把这帧照片郑重地送给海婴的时候,海婴捧着这份珍贵的礼品,心潮起伏。他凝视着日本各界新老朋友,激动地说:“过去我们继承了鲁迅的遗愿,踏着他的足迹走过来了。今天,我们中日两国人民更要爱憎分明,加强团结,用我们新一代的双手去架设更宏大辉煌的友谊金桥!”
本报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革命精神长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展览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