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多瑙河畔的变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12月 -> 多瑙河畔的变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12-16 00:00

多瑙河畔的变迁

第5版()
专栏:罗马尼亚通讯

多瑙河畔的变迁
波涛滚滚的多瑙河,蜿蜒流入罗马尼亚境内。河的北岸是被誉为“粮仓”的伯勒干平原,勤劳智慧的罗马尼亚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被河水滋润的土地上生息、劳动。多瑙河流经的十个县中,有一个叫“特列奥尔曼”县。这个县的劳动人民,积极响应罗马尼亚共产党和政府的号召,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列奥尔曼”在罗语中是“野树林”的意思。据说几百年前,这里是一个莽林丛生、人烟稀少的地方。后来,农民们披荆斩棘,经过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终于荒野变成良田。但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创造了财富的农民,却不是财富的主人。
解放后,特别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特列奥尔曼”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旧社会怀有无比仇恨的广大农民群众把他们内心的喜悦和饱满的热情顷注到建设新社会的劳动中。
“特列奥尔曼”县共有四十七万公顷农业用地,占全国农田面积的百分之二,而全县的粮食产量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七,蔬菜占百分之六。棉花和蓖麻产量在全国均占第一位。去年,这个县的小麦、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都在全国三十九个县中名列前茅。今年,尽管气候条件也不算好,但由于充分发挥了合作化的优越性,农业生产又告丰收。该县除盛产粮食外还是坚持多种经营的先进县,每年都向国家提供大量蔬菜、向日葵、棉花、豌豆、大豆、蓖麻、烟草以及肉、奶、蛋类等。
这些出色的成绩是广大社员群众努力改造大自然的结果。雄伟的多瑙河大堤就是他们战天斗地、大办农业的见证。该县境内的多瑙河大堤长达九十多公里,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建成的。在这之前,河水一涨就要淹没大片土地。大堤建成后,约五万公顷过去无法种植的河岸地成了庄稼茂盛的良田。一九七二年春夏之交,多瑙河河水奔腾咆哮,眼看就要泛滥成灾。大堤需要迅速增高、加固。全县农民、工人、武装部队官兵不分昼夜、不怕疲劳,经过几周的紧张奋斗,终于战胜了多瑙河特大洪峰,保住了大堤。一九七五年夏,大堤再次出现险情。河水水位大大超过了警戒线。全县十万人参加了又一次护堤战斗。在奥尔特河注入多瑙河的汇合口处,情况更是紧急,大堤随时可能决口。在这紧急时刻,社员们不顾危险,夜以继日地加固堤。大堤就是战场,有些人睡在大堤上,一有情况就投入战斗。图尔努—马古雷莱化肥联合企业的职工经过一天紧张的劳动后,也赶到大堤抢险,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经过日日夜夜的战斗,大堤终于保住了,丰收在望的庄稼保住了,河水在英雄的人民面前低下了头。
这个县的先进农业单位很多,我们参观了其中一个以“多瑙河”命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走进社的办公室,就看到墙上挂满了各种奖旗、奖状。这个社连年夺得丰产。一九七三年全社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每公顷四千二百公斤。一九七五年,社员们克服了不利的气候条件,又夺取了每公顷四千零五公斤小麦的产量,玉米的产量也高达每公顷七千一百二十五公斤。社主席告诉我们:这个社向国家提供的粮食和肉类年年有所增长,社员们决心把全社的地都改造为能排能灌的水浇地,争取旱涝保丰收。过去,这里是“多瑙河水日夜流,庄稼缺水让人愁”。从一九六四年起,这个社制订了水利建设计划,社员群众充分利用冬闲时间,挖河开渠,修堤筑坝,到现在已有了九百七十公顷水浇地。
“特列奥尔曼”县党委书记格·奥尔特亚努同志对我们说,“多瑙河农业社”兴修水利的成绩,只不过是全县为增加粮食生产所作的巨大努力的一个例子。一九七○年以前,这个县只有二万五千公顷零星、分散的水浇地,现在全县水浇地面积已达五万公顷。几个大型水利工程正在施工。此外,这个县的农业机械化和化肥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今后将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奥尔特亚努同志说得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农业搞不好,工业也上不去”。他表示,今后该县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将继续重视办好农业,向国家提供越来越多的农畜产品。
“特列奥尔曼”县农村的一派兴旺景象,是罗马尼亚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见证。今年,罗马尼亚农业劳动者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又夺得了全国特大丰收。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多瑙河畔的变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