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成功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12月 -> 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成功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6-12-17 00:00

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成功的

第5版()
专栏:

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成功的
十月,在我国南方广阔的田野里,大片大片的杂交水稻,金黄耀眼,呈现着一派丰收景象。广大干部、社员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紧张地开镰收割。他们热烈欢呼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欢呼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决心紧密地团结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抓革命,促生产,收好种好杂交水稻,夺取农业新丰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征途
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是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在短短几年内培育成功,并迅速应用于生产。这项科研新成果,为大幅度地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且大大地丰富了我国育种科学理论和实践,将对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九六四年,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和学生李必湖等,从革命的迫切需要出发,根据玉米、高粱利用杂种优势的经验,提出了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但是,问题一提出,就在农业科技界引起了争论。不少人主张积极试验,在水稻生产上闯出一条新路。有的人却搬出洋人的遗传学,引“经”据“典”,说什么“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提出这个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即使搞成了杂交种子,在生产上也没有利用价值”,“国外从五十年代起就进行研究,至今也没有得到应用”,等等。总之一句话,
“此路不通”。袁隆平等人没有被“权威”的理论吓倒。他们向毛主席著作求教,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根据对立统一规律,他们认识到,杂种优势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水稻要例外呢?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用人工杂交得到的水稻杂种第一代已经显示了优势现象,说明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夺高产是有可能的。但是,由于杂种优势只有杂种第一代表现最明显,要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产量,就必须年年培养大量第一代杂交种子。而水稻是雌雄同花,自交结实,不能象玉米那样依靠人工去雄杂交的方法产生大量杂交种子,这就给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
“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袁隆平等人进一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攀登这座科研高峰,勇敢地迎着困难前进。突破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关键,在于培育雄性不育系。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决定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南方的六月,天热日烈,但也正是水稻抽穗扬花时节。为了寻找雄性不育植株,他们连续几天头顶骄阳,脚踩烂泥,蹲在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观察研究。为了扩大研究范围,他们南跑广东,西去云南和广西,奔波不息。他们同兄弟省、区的农业科技人员合作,向野生稻领域进军。
南海的台风曾经吹倒了他们试验田里的秧苗,一些思想保守的人吹来了一阵阵冷嘲热讽,阶级敌人也跳出来毁坏了他们的试验材料。但是,困难吓不倒这些育种工作者,有毛泽东思想照亮征途,斗争使他们越来越坚强。这年,袁隆平经过连续七天的观察,终于在大田里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并进行了观察试验,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闯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不少省、区的大批育种工作者和广大贫下中农相结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利用我国丰富的水稻资源,收集了数千个水稻品种和材料,配置了千万个组合,进行了数以万计的杂交试验。一九七○年,又一个突破口打开了:李必湖在我国南方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一九七一年,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新疆、福建等省、自治区的育种工作者,利用野生稻材料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试验。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江西、湖南、广西先后育成了水稻雄性不育系、相应的保持系和强优恢复系,宣告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取得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大协作好
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从一九七○年开始大“上马”,到一九七三年就实现三系配套,这个进程是相当快的。为什么这样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杂交水稻研究这个新事物一出现,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华国锋同志的重视,给予正确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一九七○年,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地区就开始协作研究杂交水稻。一九七二年,又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了全国大协作。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干部、群众、科技人员三结合的科研协作组,设立了研究点。同样,各有关省、市、自治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组织本地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国营农场和社队开展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攻克杂交水稻的大协作网。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研究成果和育种材料,很快就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一个育种材料发现后,经过多方观察,反复分析、鉴定,很快就能摸清其特点,确定其价值。一个新的课题出现后,四面八方,一齐动手,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试验,很快就能突破。许多农业科研机关、大专院校的专业力量,分担了杂交水稻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他们同育种工作者和社员群众密切配合,对水稻三系和一些杂交组合材料,进行了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广大育种工作者和社员群众,充分利用我国辽阔的土地,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条件,繁育杂交水稻,变一年只能繁育一代为两年种七代,一年就做了三年半的工作。有关省、自治区的党组织和社员、干部,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出发,为兄弟省、自治区的育种人员提供了土质好、灌溉方便、光照充足的试验田和育种基地。并在生产管理、交通运输、生活安排等方面,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保证育种工作按季节、按数量顺利完成。原来有些人曾预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可是,不是三代,而是三年就三系配套了。
群众运动威力无穷
毛主席指出:“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我国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并很快在生产上应用,是在党的领导下,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
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过程,是个大规模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有关部门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以农科所、良种场、农业院校为基地,以贫下中农为主力军,组织起浩浩荡荡的科技队伍,广泛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科学实验活动。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技术训练班、座谈会等形式,发动群众,培训骨干,把技术交给群众,又及时总结交流群众中创造的好经验、新技术。各科研部门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密切结合,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依靠群众,开门办科研,把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环环紧扣,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不但使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又推动科研工作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一九七三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后,一九七四年立即进行杂种优势鉴定,一九七五年就试种五千六百多亩,一九七六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就达到二百零八万八千三百多亩,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了。
有人曾预言:杂交水稻的制种关肯定过不了,即使杂种优势再强,也不可能在生产上应用。但是,广大群众遵照毛主席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突破了制种关,创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种技术和体系。最初,制种田每亩只产十多斤,现在已提高到大面积亩产四十到五十斤的水平,最高亩产达到三百五十斤。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还创造了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提高结实率等栽培技术,使杂交水稻充分发挥优势,提高产量。现在,不少地方创造出小面积一季亩产一千三四百斤甚至一千五六百斤的高产量。
目前,一个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的群众运动正在有关省、自治区兴起,将为我国的粮食增产作出贡献。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成功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