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缓和”骗局破产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6年12月 -> “缓和”骗局破产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新华社记者 1976-12-21 00:00

“缓和”骗局破产记

第6版()
专栏:

“缓和”骗局破产记
新华社记者述评
一九七六年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所推行的假缓和战略大暴露和大破产的一年。这一年中,整个国际舆论围绕着莫斯科的所谓“缓和”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新沙皇的言行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得出结论:苏联的“缓和”的确是一个危险的骗局,是掩盖激烈争霸和扩张的烟幕。
 去年秋天,“欧安会”刚一散场,在莫斯科的“缓和”法螺吹得震天价响的当儿,苏联的大批飞机、火箭、大炮和雇佣军在安哥拉就打响了,赫尔辛基的“缓和”声当即被安哥拉的炮火声压下去了。新沙皇在非洲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赤裸裸的武装干涉和军事扩张。如果说,一九六八年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占领还是在社会帝国主义所谓的“大家庭”之内的话,那么,对安哥拉的武装干涉却表明,勃列日涅夫主义已跨越它的“大家庭”的庭院,开始“在非洲实行干涉战略的总试验”了。
新沙皇在安哥拉的举动激起了整个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响。人们普遍怀疑:莫斯科所说的“缓和”究竟是个什么玩艺儿?有人说,“缓和”是“超级大国的游戏”,是一种“麻醉剂”;有人说,“缓和”对俄国人说来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是可以谈判的”,它是莫斯科设下的“陷阱”,是一条“有往无来”的“单行道”。还有的人干脆说,“缓和已经死亡”……一家日本报纸指出,“对缓和的争论可以说已经国际化了”。
想当初,赫尔辛基会议时,苏修中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政府曾一本正经地说:“紧张局势的缓和应当扩大、加深、普及到世界各个地区。”《新时代》那时也帮腔说:“缓和应该是无所不包的,应该普及到我们整个星球。如果缓和仅限于世界某些有限地区,那么缓和前途就会成问题。”这些话都是鼓吹“缓和无限论”。
但新沙皇在“缓和”骗局掩护下在安哥拉大干军事扩张得手后,这种“缓和无限论”的调子就收回了,取而代之的是“缓和有限论”。《新时代》杂志就说,“哪里想妨碍各国人民为争取社会和民族解放(即苏修武装干涉的代名词)而进行斗争……缓和就会在那里结束”。《消息报》则扬言,“缓和紧张局势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意味着冻结世界的社会现状”。据上所述,人们对苏联“缓和”的目的和方法就一目了然了。即只要别人缓和,而新沙皇却只管扩张,它可以打着“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或“支持”别国的“社会变革”的旗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放肆地进行侵略扩张。正如加拿大《环球邮报》所说,“缓和只不过是个骗局”。日本《国防》杂志今年第十期得出结论说,形势的变化表明“苏联采取强硬路线和加强了支撑这种强硬路线的军事力量”。英国外交大臣克罗斯兰说得更明白:“我们正是在苏联鼓吹缓和的这些年头里目击了苏联武装力量的稳步(!)增加。”
更妙的是苏修嘟囔了多年的“缓和”,追根到底,原来就是核军备竞赛的代名词,是疯狂扩军备战的同义语。不信请看:《苏维埃俄罗斯报》在七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就写道:“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出现和发展,成了有利于缓和的新的重要因素。”这话说得何等干脆利落!换句话说就是:核武器和导弹越多,世界形势就越“缓和”。因此,为了“缓和”,就必须疯狂加紧制造更多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新沙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最近,就连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也公开承认,军备竞赛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据报道,“在宣传缓和与和平共处的同时苏联的远程导弹在一九六二年以后的十年中增加了二十倍,潜艇发射的导弹在一九六六年以后的十年中增加了八倍”。日本一家杂志不久前指出,“苏联不仅追求能够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还要在军事上超过美国,从而在军事上控制世界”。所以,美国《曼彻斯特联合导报》得出结论说,“缓和只不过是俄国谋求比较安全地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手段”。
在“缓和”这副西洋景中,西方舆论还发现了一条直通通的“单行道”。在这条单行道上,西欧和北美的大批粮食、技术装备和一笔笔巨额贷款都随着新沙皇“缓和物质化”的伴唱畅行无阻地向莫斯科滚滚流去。之所以叫做“单行道”是因为西方的资金、技术使新沙皇能挪出力量更加疯狂地扩军备战,而西方有些人想以此换得苏联的“克制”和“缓和”却越来越渺茫。正如西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赫尔穆特·科尔指出,苏联这种政策的目的是“更大规模地从西方的经济生产效率和技术知识中捞取好处”,“使西方在安全中昏昏入睡,让他对苏联的日益增长的军事潜力变得无动于衷”。越来越多的西欧人士警告说:“我们不能为我们的自杀出钱”。
历史是会教育人们的,“缓和”骗局今后还将继续破产。最近,一位英国的政界人士指出,“一个国家的武库越扩大,它就越接近于军事起飞点——即使用它所储存的武器”。而历史向我们表明的正是如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的唯一目标就是战争。
然而,今天间或还能听到这样的议论:“苏联军事力量的加强是苏联工业和技术发展的自然的副产品”,“不一定意味着莫斯科有帝国主义的野心”。那就请“上帝”保佑吧!这种催眠的幻想曲,越来越多的人听不下去了。一九三八年九月,张伯伦在半个月之内曾三次去德国向希特勒乞求和平。希特勒欣然同他签署了“和平”协定。张伯伦在回到英国走下飞机的时候,高兴地把“和平”的协定举在手里十分得意地认为“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结果,不仅“一代的和平”,就连一年的和平也没能保住。
据苏联《消息报》说,苏联在今后的四分之一世纪内还要把“和平攻势”“继续下去”。可惜的是,就在一九七六年,即“今后的四分之一世纪”的第一年,“缓和”骗局就已破产,“和平攻势”也已日薄西山,有气无力,本世纪剩下的二十四年就更难混下去了。


查看完整版本: [-- “缓和”骗局破产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