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牧业大寨——镶黄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7年07月 -> 牧业大寨——镶黄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7-07-30 00:00

牧业大寨——镶黄旗

第4版()
专栏:

牧业大寨——镶黄旗
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的前夕,记者访问了牧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镶黄旗。这里的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使干旱的草原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镶黄旗成了一朵盛开在我国北疆的鲜艳的牧业大寨红花。
从一九七一年开始,镶黄旗牧民在党的领导下,迈开了学大寨的大步,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九七五年六月,在全国牧区畜牧业工作座谈会上,华国锋同志表扬了镶黄旗人民的革命精神,向到会的代表指出:乌审召、镶黄旗上去了,有些地方为什么上不去?从那以后,镶黄旗人民更加充满信心,继续乘胜前进,在千里草原上谱写出牧业学大寨的新篇章,描绘出更新更美的画图。
汽车在辽阔的草原上飞驰,不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星罗棋布、水草丰茂的草库伦。它翻越起伏的山岗,跨过平展的草滩,伸向远方,象蜿蜒的小“长城”,装点着草原的大好风光。这种草库伦,小的几十亩、上百亩,大的几千亩、上万亩,里面生长着绿树、牧草和饲料作物,封育着大面积的天然草场。这是牧区生产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有了草库伦,牲畜有了粮,牧民心不慌。它给脆弱的畜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镶黄旗本是一片干旱荒漠草原,境内丘陵起伏,地势高寒,风大沙多,草场条件很差,过去是有名的“缺草户”。“干旱草原遍地黄,牧草稀疏三寸长,逢灾千里去走场,人遭罪来畜遭殃”。这是昔日镶黄旗的真实写照。每一个老牧民都有这样悲惨的回忆。
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大寨人战天斗地、大战狼窝掌的事迹,使镶黄旗的干部和群众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一九七一年秋天,旗委领导成员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基层召开了近百次座谈会,集中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意见,决定大搞草原基本建设,大搞草库伦,把改造草原、建设草原当作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从根本上改变草原面貌。旗委作出了全面规划,并向全旗人民发出了向草原进军的战斗号召。
在这场斗争中,宝格都乌拉公社宝格定格勒生产队走在最前头。这个队的党支部领导社员学大寨人,创大寨业,在一座被称为“神山”的山腰围建草库伦。当时有些老年人担心动了“神山”的石头,牲畜会死亡,人会遭殃。有人认为“不是地下没有草根,老天爷不下雨,你垒石头墙有啥用?”党支部认为要改变“靠天养畜”的落后状况,必须首先改变人们头脑中“靠天养畜”的思想。他们组织全体社员开展“一忆二查三对照”的活动:忆“靠天养畜”的苦处,查因循守旧思想的害处,对照大寨精神找差距。大家联系自己的经历,越讨论越热烈,革命斗志激发起来,最后一致认为,大寨人能改造七沟八梁一面坡,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大草原?党支部书记朝克吉拉当时正在患肺病,党支部安排他住院治疗,他却带领群众顶飞雪,冒狂风,向“神山”宣战。牧民们挥动铁锤钢钎,开山起石,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垒起了两千三百米长的石头墙,围起了一座五百亩的草库伦。第二年正遇上大旱,草库伦外面斤草未收,草库伦里面却打了六万多斤草,还使几十头老弱畜在草库伦里安全度过了冬天。
旗委总结和推广了宝格定格勒生产队的经验,在全旗广泛发动群众,大破“靠天养畜”思想,掀起了大搞草原建设的热潮。许多公社、生产队组织了草原建设专业队,有的搞起了草原建设大会战。一时间,青年突击队、铁姑娘战斗队、红嫂子队、老汉队纷纷建立起来,从六七十岁的老人到十多岁的小学生,都投入了战斗。万众一心建草原。到一九七五年,全旗就建起了五百多座草库伦,围建草场四十万亩,基本上达到了饲草饲料自给,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九七六年又翻了一番,现在全旗已建成草库伦九十七万亩,每年可以打储草五千七百多万斤,饲料一百五十多万斤。
同草库伦比美的是出现在辽阔草原上的各种水利工程。镶黄旗年降雨量平均只有二百五十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达到二千五百毫米以上,境内河流都是干河沟,整个草原十分干旱。在改造草原的斗争中,全旗人民普遍掀起了水利建设的热潮。各种引水蓄水工程、截伏流工程、打井修渠工程,遍布全旗各地。
现在,全旗已建成蓄水引水工程两处,截伏流工程四十处,打机井六十多眼,打大井、小井一千四百多眼。他们还在许多井旁架起了风力提水机,修了蓄水池。千百年干旱的草原,有了淙淙流水,有九万多亩饲草饲料基地得到了灌溉。
镶黄旗草原上过去没有树,个别地方有两棵,人们也看作是“神树”。如今,全旗植树造林已达三万八千亩,平均每人一点五亩,每个生产队都有小片防护林带,每个浩特(居民点)都种了树。绿色的林带,防风固沙,保护着草场,给美丽的草原增添了色彩。
绿树掩映下的牧民新村,更是充满了生机。过去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现在都搬进了新居。这几年全旗牧民,每户都盖了两三间新房。牧民定居下来,改天换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由于草原建设的发展,牧业生产逐步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加上科学养畜和经营管理的加强,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全旗牲畜总增率平均每年为百分之三十四点一,纯增率为百分之四点二,改良的内蒙古细毛羊达到百分之七十。随着生产的发展,镶黄旗对国家的贡献一年比一年增多,向国家交售的牲畜和畜产品年年超额完成计划。
镶黄旗人民学大寨带来草原面貌的巨大变化,是经过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得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林彪一伙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违背牧业生产的规律,疯狂反对牧区“以牧为主”的正确方针,并且掀起了一股开垦草原的歪风。一九七○年,老反革命分子陈伯达跑到内蒙古,大肆叫嚷:“牧民不要再吃亏心粮了。”这股歪风吹来,使大片草场遭到破坏,出现了沙化,严重损害了畜牧业生产。这一年,镶黄旗牲畜总数由原来的三十五万头下降到三十万头。
一九七一年,镶黄旗委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要求在学大寨运动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牧为主”的方针,改造草原,建设草原。旗委抓住宝尔达布苏生产队这个典型,推动了全旗学大寨运动的发展。
宝尔达布苏生产队是乌兰图克公社的一个后进队,这里草场条件差,阶级斗争尖锐复杂,资本主义倾向严重,学大寨心不齐,困难不少。一九七一年冬,旗委书记那木拉亲自到这个队蹲点,和牧民实行“三同”。他带领干部和群众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刹住资本主义歪风,整顿了领导班子,贫下中牧和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奋战一冬,打起了一座一千二百米长的拦洪坝,修了八里长的水渠,把查干淖尔的水引上了干旱草原,人工种植了九种牧草,每亩产草量提高三倍,初步改变了面貌。
旗委组织全旗各社队干部到宝尔达布苏参观学习,并对全旗十个公社五十九个生产队进行排队,由旗委主要负责人带领工作组,重点抓了后进队领导班子的整顿工作。全旗迅速出现了一个先进更先进,中游争上游,后进变先进的大好局面。
一九七二年夏天,曾经推行林彪修正主义路线、大开草原的一些人,又出来反对镶黄旗以牧为主、大搞草原建设的方针。旗委的同志坚决抵制了他们的干扰。旗委还在自治区召开的牧业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批判林彪一伙破坏“以牧为主”方针、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一九七五年在全国牧区畜牧业工作座谈会上,华国锋同志明确指出“牧区当然以牧为主”,又一次肯定了牧区“以牧为主”的方针,使镶黄旗各族人民受到很大鼓舞,全旗牧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继承林彪一伙的衣钵,疯狂干扰、破坏学大寨运动,妄图砍倒大寨红旗。旗委召开常委会,再次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华国锋同志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一致决定:坚持学大寨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不动摇,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不动摇。他们不仅没有撤回工作队,还又增派了一百多干部下去,和牧民实行“三同”,进一步推动学大寨运动深入发展。
在“四害”横行时,镶黄旗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学大寨。一九七六年遇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全旗各族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修正主义路线斗,夺得了革命、生产的新胜利,牲畜总数第一次突破四十万头(只),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粉碎了“四人帮”,草原大解放。镶黄旗各族人民大干社会主义的劲头更足了。去冬今春,全旗人民大打抗灾保畜、接羔保育和草库伦建设、水利建设、植树造林几个大仗。他们战胜了低温、高寒等困难,夺得了接羔育幼的良好成绩。经过一冬春的艰苦奋战,全旗开山凿石六万多立方米,垒各种防畜墙三百里,新建草库伦一百零五座,达十多万亩,还兴修了一大批新的水利工程,广泛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广大牧民说,“‘四人帮’打倒了,我们更要大干,要使大寨红花开得更鲜艳”。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牧业大寨——镶黄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