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毛主席的还书便条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7年10月 -> 毛主席的还书便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7-10-30 00:00

毛主席的还书便条

第3版()
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

毛主席的还书便条
每当走进韶山陈列馆的第二室,挂在中墙上的那件珍贵文物——毛主席少年时代的一张还书“便条”便映入眼帘。由于年代久远,纸已有些破损发黄了,但上面的墨迹依然清晰可见。我们凝视着便条上那遒劲挺拔的字体和所列的书目,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少年时代那种刻苦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景,似乎浮现在面前。
毛主席从八岁开始,就先后在本地的南岸、桥头湾等地私塾读书六年;十三岁至十五岁时,停学在家劳动。在这期间,他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仍坚持在小桐油灯下刻苦学习,常常是彻夜不眠。
毛主席非常喜爱读书,凡是本地能借到的书,几乎都借阅完了,还想方设法到外地去借书看。靠近韶山的湘乡棠佳阁一带,更是毛主席当年常去借书和求学的地方。从上屋场去棠佳阁,要走三十来里崎岖的道路,还要经过几座丛林茂密、野兽出没的山岗,涉过几条湍急流深的溪水。但是,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雨雪阴晴,他为了追求新知识,一直在不辞劳苦、勇敢顽强地攀登那起伏连绵、巉岩壑谷的高峰。
夜深了,毛主席卧室那盏小桐油灯,还在吐着黄灿灿的火苗。灯光下,毛主席端坐在靠窗的方桌前,捧着各种书籍,聚精会神地学习着。他忽而奋笔疾书,忽而托首沉思;书籍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圈画着各种符号;字里行间,凝集着他的心血和抱负……
毛主席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惊人的记忆力和渊博的知识,博得了同学和老师的敬佩与称颂。大家不懂的问题,都跑来找他解答。毛主席小时候的一位老师曾经感慨地说:“润芝真是个了不起的奇材!我一世读过的许多古今中外的典籍,他几年工夫就全部借去读完了,见解更比旁人精深……”
毛主席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加写批语。他在读了许多书籍之后,渐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书里写的都是文官武将、才子佳人,而没有种田的农民?后来毛主席把书上的内容加以分析,又联系社会现实反复思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因为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吃不饱、穿不暖,哪有机会去上学念书?他们不识字,更不会写书。那些写书的人不是农民,更看不起农民,当然不愿意写、也写不出种田农民的书来。
青少年时代的毛主席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和要求,更热爱祖国,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内忧外患。“便条”上提到的《盛世危言》等许多宣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进步书刊,对他很有影响。特别是有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他的影响更大。这本小册子一开头就写道:“呜呼!中国覆亡有日矣!”他在读了这本书后,了解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同封建势力一起统治压迫中国人民的情况,深为中华民族的前途担忧,感到努力救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这一切,使他产生了追求真理、立志挽救国家危亡,解除人民痛苦的深切愿望。
毛主席还书“便条”这件珍贵文物,已为千万人所熟识。毛主席在少年时代那种刻苦学习、追求真理的光辉榜样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发愤学习,勇攀高峰。
韶山陈列馆供稿(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毛主席的还书便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