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往事漫忆——风雨六十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7年10月 -> 往事漫忆——风雨六十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曹靖华 1977-10-30 00:00

往事漫忆——风雨六十年

第6版()
专栏:

往事漫忆
——风雨六十年
曹靖华
当我提笔写这篇小文时,抬头一看日历,原是农历重阳节。不禁想起宋朝诗人潘大临的一句诗:
满城风雨近重阳。
他写了这一句,还没来得及续完,就被来人打断。这样,就只留下了这一句。虽是一句,却是历代传诵的一句啊!
十月革命六十周年快到了,回想当年种种往事,环顾目前国际现实,我心中的“风雨”啊,比起潘大临诗中的“风雨”来,不能不倍感急骤了……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停在彼得堡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对着盘据在冬宫的反革命历史残渣,开炮猛轰。炮声中,敌人俯首就擒,政权转入苏维埃手中。这就是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指这炮声的吧。
这炮声,也给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带来了希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随着这炮声,在列宁故乡的国土上,升起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红旗,红旗上闪着耀眼的金字: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于是,十四个资本主义国家,从四面八方把这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包围起来,妄图一举把她消灭在摇篮里。国内白匪帮,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也遍地燃起了反革命野火……
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啊,内忧外患,疮痍满目;白匪帮破坏了交通,控制了产粮区,除武装攻打外,还妄图用饥饿手段,把革命心脏彼得堡扼死……
革命导师列宁,英明果决地组织并领导了工农红军,同敌人展开了血战,于一九二○年,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者,消灭了白匪帮,基本上结束了国内革命战争。这里所谓“结束”,实际上是指苏俄西部及中部而言。至于远东,海参崴与伯力之间,红军同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所支持的白匪帮的较量,不但没有结束,而且还在猛烈地进行白刃战呢。红军据守伯力,白匪帮盘据海参崴,中间的乌苏里、伊曼一带是火线,是所谓“真空地带”,笼罩在腥风血雨中……
二十年代初,风雨如磐的中国,在那被世界各帝国主义侵略大盗、大流氓、大资本家,以及本国的大豪绅地主等等视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于一九二一年初,随着地下火的奔突,出现了一个革命组织。它的代号叫SY(即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名CY(即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个组织一出现,宛如破晓的红霞,透过重重乌云,投到大地上。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多少渴望未来的人,隐隐约约从中辨出了伟大毛泽东思想的光芒。
不久,这个组织,派出了一小批青年,带着“新闻记者”的护照,由上海经海参崴、伯力,往莫斯科去。
我们这批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一到海参崴,就得到确息:日本武装干涉者支持的白匪帮要蠢动了。应立即北上,否则,就出不去了。那时,负责同志恳切叮嘱道:“环境复杂,斗争严酷,红白难辨,凡事务必细心、沉着,机智而果决。每人所带机密证件,千万妥藏。路上不遇真正红军,既不能暴露,也不能丢失。暴露了丧命,丢失了不能入境。要准备敌人连头发丝都一根根检查。八仙过海,各显身手,自生办法吧。这是最关键的。”
我们整装起行。一到车站,枪声四起,秩序大乱。白匪动手了,一切停顿了。不久,枪声止了,车开了。我们飞跃登车。暮色苍茫中,到了所谓“真空地带”。各要口均为日军武装把守。海参崴来的火车,到此为止。“日暮长安远”,在这凄苦的苍茫暮色中,在这硝烟弥漫,人地两生,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火线上,怎么办?
常言道:“冤家路窄”。在海参崴旅舍中,我们碰上一个红胡子(惯匪)头目,他把我们当作富商,步步紧盯,要乘机洗劫。他万料不到我们从海参崴动身时,组织上每人只发三块银洋,作海参崴、伯力间中途零用。那时据说,我们一到伯力,就都过起共产主义生活,什么钱也用不着了。所以我们每人除三块银洋以外,多一分钱也没有。红胡子哪会梦想到这些啊!所以,天越晚,他想拿我们发横财的欲火烧得越旺。他迫不及待地诱劝、威逼我们到附近小田舍住宿,以便纠集歹徒,伙同打劫。我们早看透他这把戏,不上圈套。心里彼此雪亮,针锋相对。正争执间,忽然从北边开来几节车皮,我们如鱼得水,飞跃而上,土匪也如磁吸铁,扑到车上。在车上又威逼我们到站下车……
在这异常复杂、混乱的革命与反革命短兵相接的火线上,红军列车员等,为掩护工作,适应情况计,外表均乔扮“中立”,无任何所属标志。各色人等,是红是白,无从识别。自以为极老练的土匪头子,始终把我们当“富商”,而且认为我们把贵重的“外币”,都带在身上,不下车,他就得不到手。正威逼间,列车长来了,发现我们行迹可疑。他把我们当作日军间谍,赴伯力刺探红军军情的。我们呢,却把这外表无任何标志的红军列车长,当作白匪帮,严防暴露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身份。土匪又要劫我们这些“富商”的“外币”……列车长看出这其中大有文章。于是把我们一同叫到车务室,严厉盘查。当这幕“捉迷藏”正演到紧要关头,眼看要把我们当作日军间谍,推到车下,结束生命时,一位同志的密件被发现了。这时,车长、红军战士等,都吃惊得瞪圆大眼,发愣地盯着密件,一言不发。在这死寂的气氛中,我心想:完了,密件被查出了!没二话可说,半分钟后,车外就是葬身之地!
“壮志未酬身先死”,这感觉,不禁浮上心头。
这时,突然“哈哈”一声大笑,把这一阵死寂冲破,车长、红军战士,都象从惊愕中猛醒过来,他们都紧紧地把我们抱住,欢叫道:“我们是红军,是布尔什维克!是共产党员!咱们都是同志!……”
他们一边叫着,一边急忙把藏在衣袋里的红军符号掏出来,给我们看……
这时,列车飞驶的隆隆声,荒原上红骑军的马嘶声,车厢里响彻云霄的国际歌声,震天动地,响成一片……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革命阵营人。
在这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烈焰中,在这暮色苍茫的奇遇中,多么令人心花怒放啊!……
长期来,这么一个插曲,不断浮上我的心头:
十月风暴中,列宁在彼得堡斯莫尔尼宫办公。斯莫尔尼宫,原是彼得堡一所豪华的大厦,沙皇时代,是一所贵族女子学校的校舍。十月革命期间,成了列宁指挥革命的总部。列宁夜以继日地在这里工作。有一次,感到饿了,起身到柜里找面包。把柜门一开,放面包的盘子,却空空如也。莫奈何,又回到座位上继续工作。列宁的警卫员看到这情景,就把自己的面包,从兜里掏出来,悄悄放到列宁的盘子里……
俄罗斯人民的主食是面包。尤其在当年,计口授粮,每人除自己的一份面包外,无所谓“饭”了。当年一般所谓中饭(三餐中的主要一餐),除每人自带面包外,食堂只供给一盘“汤”。那“汤”呢,一般除开水加盐之外,有时偶尔有三两片土豆或胡萝卜。因此,到食堂去,路上往返消耗的体力,远比一盘“汤”大。当时自己的面包,无论作什么,都随身带着。所以往往为节省体力计,不如把中饭放弃,专啃面包了。在最艰苦的岁月,一般城市居民,每人每日的口粮,曾减到四分之一磅,约合一百公分吧。
但是,为了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为了支援国外的阶级兄弟,在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人,以顽强、乐观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英勇战斗,忘我劳动,发扬了高度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以最短时间,把一个原来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现代化的强国,并消灭了世界最强大、凶暴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对人类作出了伟大贡献。六十年过去了,十月革命故乡的苏联,如今却笼罩着修正主义的妖风黑雾;曾经是人类希望的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她昔日的光华,已黯然失色。当年,列宁与群众同甘苦,苏维埃人在饥饿中省下自己迫切需要的黑面包干,支援国外阶级兄弟……如今,苏联领导却大肆吮吸人民的汗血,社会帝国主义在向外掠夺、剥削、扩张,大显身手。这是何等惊人的变化啊!六十年,风雨的六十年啊,回想既往,不禁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
“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飘渺没遥空。”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令人牢记心头,深思、警惕,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红旗,这是用革命者的鲜血染成的啊。我们相信,十月风暴中列宁亲手竖起的红旗,是不会永远被隐没的。她终将在列宁故乡的上空,重新迎风飘扬。而彻底毁灭的,必将是修正主义!


查看完整版本: [-- 往事漫忆——风雨六十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