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让昆虫学为农业现代化服务——记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昆虫学家蒲蛰龙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7年11月 -> 让昆虫学为农业现代化服务——记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昆虫学家蒲蛰龙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7-11-22 00:00

让昆虫学为农业现代化服务——记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昆虫学家蒲蛰龙

第3版()
专栏:

让昆虫学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记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昆虫学家蒲蛰龙
六十五岁的蒲蛰龙教授,从事昆虫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经四十多年了。可是,他的学问真正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作用,还是解放以后的事。新中国诞生后,远涉重洋去美国深造的蒲蛰龙,立即启程回国。他立下决心,要把自己的昆虫学专长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解放初期,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不卖给我们化学农药。蒲蛰龙看到,广大农民只能靠手捕打和用少量土农药来除虫,他十分气愤,立志要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改进原始的除虫方法。一九五一年,蒲蛰龙和广东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研究人员一起,开始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钻心虫的研究。通过四年试验,终于找到了一套与外国不同的繁殖利用赤眼蜂的方法,为大面积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凡是育蜂治虫的蔗区,甘蔗的虫蛀节减少到百分之零点二,大大增加了甘蔗的产量,而且每百斤甘蔗可增产两斤白糖。这个方法还推广到广西、福建等地。广大贫下中农和技术人员进一步利用赤眼蜂来防治粮、棉和森林的害虫,使赤眼蜂成为一种防治害虫的重要生物材料。
一九六○年,蒲蛰龙同有关研究人员开始了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为害的研究。一九六九年秋,他又带领中山大学的师生到广东东莞县的荔枝之乡,大面积地开展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的工作。他们举办生物防治训练班,推广防治荔枝蝽象的先进经验,为东莞县荔枝产区建立了三十个育蜂站。这些比蚂蚁稍大的平腹小蜂,在荔枝之乡发挥了巨大威力,既消灭了蝽象,又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为了解决水稻种植区的虫害,一九七三年,蒲蛰龙和师生以广东四会县大沙公社为试点,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水稻虫害综合防治的研究,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养鸭除虫,适时适量合理施用农药以及消灭越冬虫源等农业技术措施,控制了水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的为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对于防止环境的污染、保证人畜的健康和保护田间害虫的天敌,也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近几年来,广东各地的松林,先后出现了大量的马尾松毛虫死亡的现象。这些害虫为什么会大量死亡?蒲蛰龙把虫尸采集回来,放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发现这些毛虫是感染了一种体积非常小的病毒致死的。以病毒治虫,是现代昆虫学的一个新课题。蒲蛰龙决心进一步研究出这种病毒的类型。他用高速离心机把松毛虫的病毒分离出来,做了上百个标本,拿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拍了上百个照片。他克服眼睛和腰部的病痛,竭尽全力去攀登科学高峰。蒲蛰龙和昆虫病毒科研小组,终于在去年弄清楚了马尾松毛虫病毒是核型和质型多角体病毒。今年四月,他们又在广州蔬菜区发现了蔬菜害虫——菜青虫的颗粒体病毒。这几种病毒,具有感染力强、害虫感染病毒后死亡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这些发现,将开辟病毒治虫的新途径,也将为我国害虫生物防治增添新的内容。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关于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指示的鼓舞下,蒲蛰龙教授激情满怀地说:“我要拿出理论,拿出成果,拿出产品,来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让昆虫学为农业现代化服务——记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昆虫学家蒲蛰龙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