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董金铄一九七三年写的批判张铁生的两封信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7年11月 -> 董金铄一九七三年写的批判张铁生的两封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董金铄 1977-11-26 00:00

董金铄一九七三年写的批判张铁生的两封信

第1版()
专栏:

董金铄一九七三年写的批判张铁生的两封信红旗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同志:
《人民日报》八月十日刊登了下乡知识青年张铁生的一封信,并为此加了“编者按”,同时转载了《辽宁日报》的“编者按”。我反复阅读了这封信和两个编者按。我想把自己对这封信的见解谈一谈。
我认为,张铁生的信提出了下乡知识青年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对待上大学和留在农村干革命的问题。
社会主义大学招生的基本条件,既要政治条件好,又要有业务基础知识,既不需要无业务基础知识的清谈家,更不需要只有业务知识而无政治头脑的书呆子。
张铁生在信中说:“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而且“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由于“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因而“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说,对卷面上学过的最起码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对这些知识,他说“有两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可见卷面上的题并不难。但是,在下乡后的五年中,连“两天的复习时间”都没挤出来,未免过于强调本职工作了吧!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不恰恰说明只注意空喊政治而忽视了学习业务知识吗?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还是缺乏主观能动性呢?是政治冲击了业务还是没有把政治和业务统一起来呢?如果参加考试的下乡知识青年,凡是面对考题而不能自答者,不去虚心检查过去没复习业务知识,而只是强调“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难道这种态度也是值得赞扬的吗?想从事考古工作的对于历史和古典文学一窍不通,想搞工程设计的无几何基础知识,想搞科研的不懂得物理学和化学,他劳动再好,我们的大学大概也不会录取吧!
张铁生在信中说:“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这种说法未免武断和以偏概全。凡是进入考场的,都是经过群众推荐、群众评议、各级党委批准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过程中,在不影响劳动的同时,搞业务复习,未必是大学迷;只埋头苦干而对学过的业务知识从不过问也未必正确。我们在反对只专不红的同时,也要防止政治可以代替业务的错误倾向。
张铁生写道:“我所苦闷的是,几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这分明是为自己不能上大学而抱不平。不能上大学就“苦闷”,言外之意,上大学就高兴。凡是进入考场的,都有上大学的愿望。如果因为平时忽视了对业务知识复习,交了白卷而被取消入学资格,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发生矛盾,那么都“苦闷”怎么办?难道就可以拿自己的劳动和工作的成绩作资本向党和国家讨价还价?我们青年人要把一生交给党安排的精神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张铁生还说:“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自幼的理想”是什么?分明不是在农村当生产队长,干“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那么,对这种“排斥”和“代替”持什么态度呢?这些很令人费解。
我是一九六六年高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我其实也不是一个“大学迷”。在几年的农村生活中,实践使我们深感自己知识之不足。因而,“繁重劳动和工作”并没有压倒我的求知欲。恰恰相反,它促使我挤出时间复习政治、历史、文学、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从中找出有用的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农村是一所大学校,三大革命运动是一所无形的考场,它每天都发给我们看不见的试卷。广大贫下中农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最能帮助我们回答实践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我生活在这所大学校里,不觉丝毫“苦闷”,却深感意义极大,趣味无穷!
编辑同志,我对张铁生的信的见解和那两个编者按有不同看法,因此给你们写信,想求得你们公正的评判。如果认为我的意见有值得考虑的地方,而不是吹毛求疵,无理取闹,那么,请转达给《人民日报》或《辽宁日报》。我也愿意拿这封信参加无产阶级教育革命问题的讨论。我以恳切的心情期待你们在百忙中给予简单的答复。
河北省永清县后奕公社小刘庄大队
董金铄
一九七三年八月十五日红旗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同志:
《人民日报》刊登的张铁生的信,在我们村的部分青年及社员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有的认为,这封信的感情不健康,有的反驳说:“党报刊登在第一版,还能有问题吗?”我在上一封信中谈了自己的见解;最近,我又从报上读了一些赞扬这封信的文章,直到现在,我还是有不同意见。
选拔大学生,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把文化标准放在第二位。对于这一点,我是毫无异议的。但是,有的同志在报上发表文章说:“即便是文化课暂时生疏些,上了大学,通过主观努力也完全可以跟上来的。”我认为,这种提法是政治好一切都好、政治可以代替业务的翻版。如果那样认为,干脆把那些在农村劳动时间最长、劳动最好的青年送进大学不就行了吗,进行文化知识考查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民日报》八月十六日在第三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反潮流精神》的文章,说张铁生的信“洋溢着反潮流的革命精神”,说这封信最“发人深省”的就是“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都要有反潮流的精神,都要坚持反潮流的斗争。”
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面对国内外反动派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说成是“变相劳改”的攻击和诬蔑,不去大力宣传那些顺乎潮流的先进人物,鼓励青年们在农村安家落户,反而对张铁生这种因“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而交了白卷,致使“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因而带来“苦闷”的言过其实、叫苦连天的说法作为正面材料来发表,而且用所谓“反潮流精神”加以赞扬和提倡,这岂不也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吗?
河北省永清县后奕公社小刘庄回乡知识青年
董金铄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查看完整版本: [-- 董金铄一九七三年写的批判张铁生的两封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