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艰辛劳动结硕果——记四川医学院钩体病防治研究室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7年11月 -> 艰辛劳动结硕果——记四川医学院钩体病防治研究室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7-11-26 00:00

艰辛劳动结硕果——记四川医学院钩体病防治研究室

第4版()
专栏:

艰辛劳动结硕果
——记四川医学院钩体病防治研究室
在四川医学院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研究室的墙壁上,挂满了许多地区贫下中农赠送的锦旗,上面写着:“深入基层,功在农村”、“废寝忘食,精心指导”、“攻关不畏难,钩研传捷报”……。这些赞语,反映了广大群众对这个研究室工作的高度评价。这个研究室成立近二十年来,对钩体病的病因、病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农村条件的防治措施。他们完成的一百多个研究项目中,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使钩体病在四川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
钩体病是一种农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特别是肺大出血型钩体病,患者多为青壮年农民,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猝然死亡。过去,由于国内外对这种病缺乏深入研究,广大医药卫生人员根本不认识这种疾病,也不了解其发病原因。四川医学院一部分教师和医务人员同许多兄弟单位协作,深入农村,一面抢救病人,一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后来他们又组成了专业的钩体病研究室。为了弄清肺大出血病人的发病原因,他们对许多病人作了血液培养和血清凝溶试验,反复检查研究病原体。即使病人已痊愈出院,他们也一个个地登门采血,精心检查他的晚期血清。经过长时期艰苦努力,他们收集到一千二百多个对比数据,终于肯定了大量毒力强的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是钩体病肺大出血的主要发病因素。
这个研究室至今保存着的病历数以万计。这是他们抢救重症病人的辛勤劳动的记录,也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
正是经过这样对上万例病人的护理、抢救和观察,使他们获得了研究钩体病的大量依据。他们把这种疾病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先兆期、极期和垂危期三个阶段,并总结出先兆期病人的五大症状,为肺大出血型钩体病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科学论据。
“四人帮”根本否定基础理论的作用,完全抹杀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钩体病研究室的同志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有关指示,坚持把现场防治和实验室研究结合起来。在疾病流行季节,他们深入农村,大力开展现场防治工作;在非流行季节,他们则开展实验室研究。为了从理论上阐明钩体病的病因、病理及其发展变化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决定创造钩体病肺大出血的动物模型,并从一九五九年开始试验。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实验动物供应工作一度极不正常,他们就自己担负起豚鼠、金地鼠等实验动物的繁殖、培育工作。但要使实验动物产生与人相似的肺大出血的症状,却是一个更为艰巨的课题,国内外还没有过成功的先例。起初他们分别在实验动物的许多部位上注射各种不同浓度、不同剂量的钩端螺旋体浓缩菌液,始终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后来又试作静脉注射。他们研究了豚鼠的各种静脉,发现只有隐静脉比较适宜注射。但要在这细得象根头发丝的静脉里一次注射二至三毫升菌液,又是一个难题。实验员、共产党员伍淑蓉在连续半个多月的注射试验中失败过无数次。注射含有大量钩端螺旋体的菌液,人体如果沾染上它,就会有生命危险。伍淑蓉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试验,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地努力,一九七三年他们首次创造成功了钩体病肺大出血的动物模型,实现了防治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文献中记载,钩体病肺大出血是血管破裂引起的。但据此采取的止血措施效果并不显著。他们对感染了钩端螺旋体后二十小时、二十四小时、二十六小时、二十八小时、三十小时的实验动物,分别加以解剖,仔细观察其肺部病变的发展过程。经过对人体和动物病肺中成万条毛细血管的对比观察,最后他们得出了钩体病肺大出血不是由于血管破裂,而是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微循环障碍的初步结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按照这一论断,他们应用抗菌、解毒、镇静等措施,并吸取中医关于改善肺部微循环的“引血归源方法”,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打开了一条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肺微循环理论的新途径。
这个研究室的同志不仅全心全意地从事钩体病的防治研究,而且十分重视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现在,四川省钩体病流行地区已基本做到使病人能够就地治疗,有效地保护了农业劳动力。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艰辛劳动结硕果——记四川医学院钩体病防治研究室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