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们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伊朗散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7年11月 -> “我们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伊朗散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许博远 1977-11-28 00:00

“我们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伊朗散记

第5版()
专栏:伊朗通讯

“我们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随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伊朗散记
许博远
伊朗,古称波斯,是一个建国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古国。勤劳智慧的波斯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波斯地处欧亚交通的要道,大量文物古迹都反映着它同古代东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盛况。这些,强烈地吸引着各国的考古学家。
十月十四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率领的中国考古代表团一行五人,飞越云海苍茫的帕米尔高原,到达伊朗。三个星期的访问是太短暂了,然而它给中国考古学家们留下的印象却是难以忘怀的。
中国考古代表团在伊朗考古中心总主任贝格扎德博士周详安排下,参观了伊朗大量古代文化遗迹,其中,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的古代宫殿遗址是久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那是大流士一世等阿契美尼德王朝若干代帝王的宫殿。在曾经访问过中国的阿契美尼德研究所所长沙赫巴齐博士的陪同下,中国代表团在那里欣赏了规模宏大的古代石结构建筑的遗迹和大型石刻艺术。
站在遗址前,仰望这个建筑群的遗迹,但见许多石柱和断壁巍然屹立。当年的背倚山峦、面对平野的宫殿,是用坚石造成的,总面积达十四万平方米,在公元前四世纪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焚毁。这个阿契美尼德王朝全盛时期的辉煌建筑,集西亚、北非地区各国劳动人民艺术创造之大成。
我们自宫殿区平台前踏着一百一十级石阶而上,穿过一个平台,进入宫殿残留的宏伟的门厅,看到门道的两壁有两幅巨型的有翼兽身人面浮雕石像。沙赫巴齐博士说,这两壁雕像不仅大小、形象一模一样,就连每一条纹路都是对称的,每一壁石刻都仿佛是一面镜子,是对面一壁的形象的反映。走进宫中院落,在觐见厅的北面和西面的石壁上又见到狮子斗牛的浮雕两幅。沙赫巴齐博士说,雕像的内容是“光明与黑暗之搏斗”,狮子象征着光明、力量和权威,牛因有月牙形的角,代表黑暗。当年最为壮观的觐见厅的中殿原有三十六根石柱,三面门廊各有十二柱,现在有的仅存础石了,有几根却还傲然挺立着。它们高约二十米,顶端有重达数吨的石雕兽。由此往东,我们还看到发掘出来的两个百柱大殿的遗迹。可以想见,整个建筑群在当年是何等雄伟!
中国考古代表团在伊朗访问的日子里,不少伊朗朋友在谈到中伊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时,深情地说:“我们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们都谈到阿萨西王朝(中国史籍称之为“安息”)第一次派使节随汉使访问中国的史实。据中国史书记载,公元前二世纪晚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副使曾到安息,受到安息国王的隆重接待,国王令二万骑行数千里迎客于东界,随后遣使来中国,并赠以大鸟卵,还派来魔术师。这是两国交往的开始。其后,横贯伊朗全境的“丝绸之路”开辟了,经过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海上交通也发展起来了。两国之间进行了历史悠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在德黑兰的装饰艺术博物馆里,中国代表团高兴地发现了这种交流在伊朗艺术上的影响。展品中有一枚公元十二世纪的铜镜,上绘有云彩,中央有钮,颇具中国铜镜的特色。伊朗朋友说,在古尔甘地方还发现过两枚仿制的中国汉朝铜镜。陪同访问的达内什普尔女士曾学习过中国艺术,她在一幅公元十六世纪的伊朗工笔画前停了下来,招呼中国客人说:“看,这多象中国画呀!”这幅画上面画的是一个老人在树下休息,树上有鸟,风格酷似中国传统绘画,反映出两国在绘画艺术方面的密切联系。
一天,中国代表团访问雷伊古城遗址后,在当地考古队的宿营地休息,帐篷旁边有一棵大桑树。伊朗考古队的一位朋友说,伊朗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的方法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据夏鼐团长考证,在古代,丝绸是中国输往波斯的主要商品。萨珊朝的时候,波斯丝绸业发展很快并有创新,大批地生产自己的织锦,并输往中国。这种别具一格的织锦引起了中国织工的兴趣,他们按照萨珊式的图案和织法,仿制了“波斯锦”。
中国代表团还参观了伊朗历史最久的伊朗考古博物馆。这里有一个展览室专门陈列中国的瓷器,其中元代景德镇造的大型青花瓷器珍品多达四十余件。有些瓷器上刻有伊朗沙法维朝阿巴斯大帝的题记。最近,伊朗考古工作者又在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岛发掘出大量中国瓷器。曾在霍尔木兹发掘场地工作过的达内什普尔女士说,这些瓷器埋藏很浅,揭开表土,俯拾即是。她拿出随身带着的一些碎瓷片给我们看,上面有“万福攸同”、“大明年造”等汉字。伊朗著名考古学家、德黑兰大学文学院院长内加赫班博士在一次谈话中风趣地说:“在波斯语里,瓷器叫做‘秦尼’,意思是‘中国的’。现在,不管是那个国家产的瓷器,我们都叫它‘中国的’。”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伊朗的文化也早已传入中国,并有着广泛的影响。伊朗国家图书馆的一位图书专家兴致勃勃地对来访的中国客人谈起古代中伊两国的文化交流。他拿出一本十四世纪一位外国旅行家写的游记来,上面写道:杭州的知府“让他儿子陪同我游览”,“游船上有奏乐的和唱歌的。所唱的有中国歌、阿拉伯歌、波斯歌”,“主人赞美波斯歌,每次唱波斯歌时,总要让歌者重复几遍”。这位伊朗朋友非常兴奋地说:“在六百年前,中国就流行过波斯歌曲,这是多么不平常的事情啊!”
这确是不平常的,但有着历史渊源。自汉代以来,特别是唐代以来,波斯人的足迹遍及中国的中原和沿海各地,甚至有到四川、云南等西南省份的。他们把波斯文化带到了中国。
十月三十一日,夏鼐团长在伊朗第六届考古年会上作了《近年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文物》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在中国西部“丝绸之路”沿线和南部沿海发现的许多波斯银币、金银器和波斯锦。报告还介绍了在西安出土的一位波斯妇女的石刻墓志,是汉文和婆罗钵文合璧的。据这块墓志记载,这位妇女的汉文姓氏叫“马氏”,她的丈夫叫“苏谅”,是唐朝军队的波斯籍武官。
夏鼐团长的报告受到伊朗考古界的热烈欢迎和重视。在德黑兰报纸报道这一消息后,连一些不做考古工作的伊朗朋友也向中国代表团索取这份报告和有关图片。伊朗艺术和文化大臣迈赫达德·帕赫勒博德对中国代表团说:“自古以来,我们两国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今天,我们希望发展这种历史悠久的联系。”
十一月四日晚,中国考古代表团成员乘飞机回国。他们透过机窗俯瞰万家灯火的德黑兰市,伊朗朋友们赞颂两国悠久的文化联系的话犹在耳边萦回。如今,联系过中国和伊朗的古代“丝绸之路”,正焕发着新的光彩,变成一条友好交往的新通衢了。
(新华社)(附图片)
这是中国考古代表团团长夏鼐在波斯波利斯的大流士宫殿遗址同伊朗阿契美尼德研究所所长沙赫巴齐博士一起观看这个遗址的平面图。
新华社稿


查看完整版本: [-- “我们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伊朗散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