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初访矶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7年12月 -> 初访矶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云方 1977-12-29 00:00

初访矶津

第5版()
专栏:东京通讯

初访矶津
矶津在哪里?打开三十万分之一的日本分县地图,仍然找不到。但是,它的名字却早已随着公害这个名词飞遍日本甚至日本国外。
矶津属于三重县四日市。部内川从它身旁款款流过,在不远的地方注入伊势湾。这是一个只有一千二百人的小渔港。如果说,四日市是日本第一个发现公害病的城市,那么,矶津就是四日市第一个发现公害病的村落。
一个阴霾的日子,记者来到这个陌生的村庄。汽车沿着蜿蜒的海滨公路向前行驶。眼前看不到想象中的辽阔大海,迎面而来的是林立的工厂、花花绿绿的商标、广告牌和风驰电掣般的汽车。一派光怪陆离的“繁华”景象,使人应接不暇。
从前,四日市的工业并不发达。一九五五年以后,在旧海军燃料厂的盐浜以及午起、霞浦三个地区,填海造地,随后,庞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就奇迹般地出现了。四日市摇身一变,成了日本战后第一个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矶津呢,因为和盐浜只有一河之隔,也不免跟着起了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是,素以自然风光优美称著的矶津,很快成了世界上公害病患者比例数最大的公害村。其二是,往日富饶的伊势海湾,捕鱼量大减,矶津附近出现鱼虾大量死亡的现象。
走进矶津村,你会发现一个很怪的现象。一排排无论怎样漂亮的房舍,凡是朝东的窗子都挡得严严的,有的甚至干脆不设窗户。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吗?问了一下才知道,河东是工厂,为了避免粉尘少吹进房间,不得不把向东的窗子关死。
我们在一坐叫“矶津公会所”的建筑物里,会见了一些患有公害病的居民。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大家很快就亲切地交谈起来。
他们说,一九六一年,随着四日市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全面开工,矶津的居民相继出现闭塞性肺病。患病的人咳嗽喘息不止。开始,并不知道是工厂排出的废气和烟尘引起的。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这种病的发作有一定的周期,于是着手调查。到了一九六四年,已经出现此病造成的死亡者。到一九六五年的时候,不仅矶津有这种病,周围村落、市区也由此病蔓延开来。
那时,工厂的烟囱一般只有二十米高,最高的不过三十米。排出的硫化物很快飘散到附近住宅区。特别是矶津,处在工厂的下风头,受害最深。
日本朋友告诉我们,这种病波及面很广。一九七三年七月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矶津九百七十二名政府公认的公害病人中,中学生以下的孩子达三百六十人,其中,五岁以下的幼儿竟有一百零五人。孩子得了这种病,晚上不能充分地休息,白天上课打盹,成绩下降。因此,他们以后的就业将受到很大影响。
石油化学工业兴起以后,大海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矶津一带过去盛产一种著名的龙虾——伊势虾,现已很难看到。当地居民对于曾经赖以生活的大海变成鱼虾难以生存的地方,也感到忧虑。
矶津的人民是勤劳的,也是勇敢的。他们在同频繁的自然灾害作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锻炼。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东南海大地震,一九五三年的十三号台风,一九五九年的十五号台风,一九六○年智利地震引起的伊势湾海啸,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的十八号、七号、十四号台风等等,灾害之多,数不胜数。每次受灾之后,人们就在荒凉的土地上顽强地重整家园。这些大自然的进攻,也磨练了矶津人民的意志,使他们的生活更富于斗争,也善于斗争。在社会灾害面前,他们也决不退让、屈服。一九六七年,矶津公害病病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向法庭进行控诉。他们的行动很快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这是捍卫起码的生存权利。经过六个寒暑,斗争终于在一九七三年取得了初步胜利。联合企业所属的六家公司在人证物证面前不得不承认造成公害病的责任,依法采取对受害者进行补偿、增设一定的处理有毒物质的设备等措施。但是,斗争是艰巨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县、市、市内的有势力者和企业,不仅不愿意研究公害的实情,反而采取隐瞒、辩解和欺骗的手法,致使公害仍然不能根除。”
斗争没有完结。当地人士告诉我们,目前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就是公害病人的出路问题。因为一旦患有公害病,列入政府的登记册,找工作就受到一定限制,其子女就业也有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虽然患有公害病,也不愿声张出去,有的人感到前途渺茫……
从“公会所”出来,外面已经落起雨星。院子里,一群天真的儿童正在玩棒球。他们听说是中国朋友,立即丢下手中的球棒,飞跑过来,挥舞着小手,有节奏地用中文喊道:“叔叔阿姨再见,再见、再见、再见!”
在离开矶津的时候,我们不禁想起一本名叫《三重县的历史》书中的一句话来:“不要忘了,这种繁荣,是建立在牺牲一部分人的基础之上,它和居民们的真正幸福毫无关系。”
工业的高度发展,也在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基础上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一新的社会矛盾,从而引起了新的社会斗争。在日本,到处可以感到,要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呼声是普遍而强烈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在开始采取某些实际措施。但是,同公害作斗争的道路将是坎坷而漫长的。
本报记者 张云方(附图片)
矶津小渔港由于海水被污染,海产品大量减产,渔民的生活受到影响。这是一对夫妻在收拾海蜊。


查看完整版本: [-- 初访矶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