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并非杞人忧天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01月 -> 并非杞人忧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司马达 1978-01-30 00:00

并非杞人忧天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并非杞人忧天
司马达
伦敦一家出版公司,最近出了一本题为《活过世界末日》的新书。作者以一种虚构的手法,渲染未来核战争的恐怖,说什么这种战争可能在哪一天黎明开始,而到下午一两点钟结束。在死一般沉寂的劫后余生的世界上,幸存的人们只有武装起来对付成群的饿狗才能活命。
这种关于未来世界战争的臆想和描绘,当然是耸人听闻,只能一笑置之。因为核战争决不会意味着世界的末日,而且未来的世界战争也未必一定是核战争。这本书的作者,实际上并没有谈到世界战争真正威胁的所在。
近年来,在西方书籍报刊上谈论世界战争问题的著作和文章,实在数不胜数。虽然有的是凭空设想或言过其实,但其中大多数的内容与论点,却并非杞(qǐ 企)人忧天,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例如,前年比利时克洛兹将军关于苏联可能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席卷西欧的军事著作,不久前法国一个防务研究协会提出的关于存在着苏联发动“直接战争危险”的估计,以及美国“当前危险委员会”一再要求美国公众提防苏联加紧扩军备战势头的警告,等等,都是从事实出发,引人注意的。
世界战争问题之所以受到人们关切,是因为世界地平线上确实存在着准备战争的温床、爆发战争的热点,和产生战争的因素。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霸世界而进行的扩军备战,已使双方的军费增加到了天文数字,武器堆积到了惊人的程度。尽管双方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已经达到所谓“超杀能力”的地步,它们还在从数量和质量上一股劲地不断增长和提高。这些形形色色的武器,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更不是好玩的。
高尔基一九三一年曾经就“有没有另一次战争危险”的问题,回答过一家法国杂志。他在指出当时欧洲列强加紧扩军的事实之后说,“甚至手枪也不是要来装饰客厅,而是用来杀人或自杀的,——更不能设想那些战舰、潜水艇、坦克车和诸如此类是为了世界旅行的目的而使用的!”
今天,事实和道理不是也同样的明显吗?苏美两家如果不是为了打仗,准备打仗,它们要花这么多的财资,这么大的力气,搞这么多的武器军备干什么?特别是在苏联加紧全面扩军和全球扩张,战争因素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世界上哪里谈得上什么安宁,各国人民怎么能够高枕无忧!
战争的发生,并非由战争开始打响那一天决定的。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时扔在什切青的第一颗炸弹,是希特勒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必然结果。但是,在这以前的好多年内,欧洲曾有很多人不相信希特勒点燃的战火会烧到他们头上,或者以为他们可以用转嫁战祸的手段来使自己避免战争。张伯伦内阁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当年跑到德国同希特勒面谈之后,还满有把握地向伦敦报告说:“他们不大象要使用武力来进行冒险,或者至少不象会进行要引起战争的冒险。”可是没过多久,伦敦就饱尝了希特勒的炸弹。
今天,在大西洋两岸的西方,也有人想用愿望代替现实,幻想通过“缓和”来套住苏联手脚。他们或者认为,苏美双方的武备已经达到饱和,即使再增多一些也没有什么意义;或者主张以保持军事上的所谓“均势”来防止战争。
其实,在历史上,暂时的“均势”使互相争霸的列强暂时维持和平的情况,固然有之,但拥有优势的一方未能制止劣势一方发动战争的先例,却更值得令人温故知新。当年英法两国的军事实力,曾经远远超过德国。但它们由于奉行绥靖政策而徒有优势,让希特勒的战争机器象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最后终于使双方优劣之势颠倒过来,自己挨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能不能推迟战争、制止侵略,还不光取决于军事上的优势,而且取决于如何保持优势和运用优势的政策。面对着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这个最危险的新世界战争策源地,如果首先从思想上解除武装,放松警惕,那么手里不管有多少力量,也难以抑制战争冒险家的气焰。


查看完整版本: [-- 并非杞人忧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