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把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继承下来——记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一连指导员朱振江同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01月 -> 把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继承下来——记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一连指导员朱振江同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凌志军 闫吾 1978-01-31 00:00

把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继承下来——记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一连指导员朱振江同志

第1版()
专栏:

把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继承下来
——记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一连指导员朱振江同志
一九七六年五月,正当“四人帮”疯狂践踏我军政治工作光荣传统的时候,朱振江被调到北京部队某部一连当政治指导员。他简单的行装中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已经保存了十年的笔记本,上面是一些老首长讲的传统课的记录;一个是剪贴本,上面贴着报刊上发表的长征回忆录、传统故事和许多单位发扬传统的事迹。
朱振江来到了一连。当连队的干部寻找新来的指导员时,他已经到炊事班和战士拉家常去了。
“战士是阶级兄弟”
朱振江十三岁那年,曾经听大队党支部书记讲战斗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老支书,在淮海战役中负了伤,连队指导员冒着弹雨硝烟,爬着把他背下战场,送到卫生所。他说:“我受伤没哭,这会儿,鼻子一酸,掉下泪来,指导员真比亲哥哥还亲啊!”
“指导员比亲哥哥还亲。”从那时起,这句话就在朱振江的心里打下了烙印。来到革命队伍,他对这话的感受就更深了。行军,指导员帮他扛枪;外出,连长一早起床给他做饭;生病,指导员替他站哨;下雨天,连长深夜拄着棍子,趟着没膝的积水检查他们房子的门窗关没关好……。一桩桩、一件件往事,都使他想起老书记的话。
一九七一年,朱振江被选拔到指导员的岗位上。那一天,他的心情很不平静:党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自己,怎样才能挺直腰板,挑起这副重担呢?他打开《红旗飘飘》,一页页读下去,老红军的事迹,老首长的言行,一幕幕在他眼前展开。他懂得了:要做一个好指导员,首先要象老前辈那样,把战士当成自己的阶级兄弟。
工地上,有个小帐篷,住着九班的四个战士。这里地皮潮湿,帐篷薄。入冬以来,一天比一天冷,可战士们说,他们一天比一天热。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十月中旬的一天,朱振江在工地上干活时,听战士们议论晚上睡觉有点冷。朱振江把小帐篷里里外外仔细检查了一遍,帐篷挺严实。晚上,朱振江和战士头挨头地睡在一起,他要亲身试试到底有多冷。钻进被子,朱振江觉得很暖和,知道是战士白天把他盖的被子晒过了。半夜过去,并不感觉冷。凌晨两点多钟,他爬起来查铺,见一个战士把大衣蹬掉了,赶快给这个战士盖好。第二天一早,他仔细检查了战士的被褥,很潮。他全明白了,立刻给战士们规定了两条:第一、两三天晒一次被褥;第二、换哨时注意给大家盖好大衣、被子。这一来,战士果然不叫冷了。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风雨交加。四个战士收工回来,正担心晚上会不会冷,朱振江走进帐篷说:“我今天再和你们一起睡一夜,看看还冷不?”战士们回想着指导员的一件件往事,身上不觉冷,心里更热乎。他们不会忘记,当有的战士眼看被塌方的石头砸在下面的时候,是指导员抢上一步,奋力用肩膀把石头顶住;当有的同志的关节炎犯了,是指导员从给父亲买的皮袄上割下一块毛皮,钉在护膝上,给战士送去。
去年五月份,战士小陈犯错误受了处分。周围的同志疏远他,他的情绪更加低落。
看到这种情况,朱振江挨个找战士谈心,启发大家亲近、帮助小陈;还找来几份做后进战士思想转化工作的经验材料,组织大家学习。朱振江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小陈是我们的阶级兄弟,现在掉了队,正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可不能对先进同志亲近,对犯错误的同志疏远呀!”
晚上,朱振江找小陈谈心,先说明自己对小陈帮助不够,然后诚恳地对他说:“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鼓起勇气改正错误,同志们都会亲近你。”小陈听了不安地说:我犯错误,怎么能怪指导员呢。
打这以后,朱振江白天和小陈一同采石施工,晚上一同学习;其他干部战士先后六十多次找小陈谈心。小陈有病住院,朱振江和战士们往返一百二十多里去看望;天气冷了,他派班长专程送去绒衣;小陈有了一点进步,他就在全连表扬,还写信给小陈的父亲汇报情况。小陈甩掉了思想包袱,学习、工作积极起来。“百人嫌”变成了“百人亲”。他流着热泪对朱振江说:“指导员,从你这里,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他们在想什么?”
八班长刘忠民接到一封厚厚的来信。“啥事呀?写得这么多!”小刘这个念头刚一闪,朱振江说:“是你爱人来的信吧?八成是说你复员的事。”小刘埋头看完信,对朱振江一笑说:“嘿!叫你说着啦。”原来,几个月前,小刘探家回来,无意中和同乡战友谈起家中无人照顾的话,朱振江听到了,一直挂在心里。
司令部的一位股长到一连了解情况。问新战士邢培华是哪年出生的,小邢回答:“一九五八年。”“几月几日?”小邢摸着头皮正想,朱振江立即说了出来。股长问他什么文化程度,小邢说:“高中毕业。”朱振江补充说:“还差两个月。”接着,又详细介绍了小邢为什么还差两个月没念完高中。小邢笑着说:“对!有啥事你问指导员,他比我自己还了解我。”
“战士究竟在想什么?”朱振江经常给自己提出这个考题。他交出了一张张满分的答卷。那么,他是怎样得到这个满分的呢?
一连的干部战士都知道,指导员吃饭的时候,很少看自己的饭碗,总是留心观察周围的战士吃得香不香;他深夜查铺要挨着听听战士的呼吸,看睡得好不好;他和战士见面说话,处处留意战士的音容笑貌;他利用出差、探家之机去战士家中看望,还给战士的父母写信汇报情况。他和全连的干部战士几乎都谈过心。有人计算了一下去年从三月底到十一月,他和战士谈心四百多人次,平均每天谈两个人次。
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这大量的工作倾注着他满腔的热情和心血,换来的是他了解战士的思想脉搏,知道战士在想什么。
三月的一天,朱振江和炊事班副班长廖绪林走了个对面,廖绪林头一低,过去了。朱振江心里纳闷:过去小廖见了自己总是笑脸相迎,今儿个怎么啦?吃饭时,他坐在小廖身边细心观察,看到小廖捧着碗发呆。
夜里十点多钟了,朱振江还没睡觉,想着小廖的变化,实在放心不下,打着电筒来到炊事班,找小廖的同班战友打听情况。原来,小廖的未婚妻胳膊被机器扎伤,怕将来拖累了他,来信请求断绝关系。小廖为这件事思想斗争很激烈。
第二天,廖绪林正想找指导员说说心里话,朱振江却先一步找上门来。他对小廖讲选择爱人的正确标准,讲革命战士应有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小廖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指导员是那样了解他的情况,道理讲得又是那样入情入理。回宿舍后,他立即写信嘱咐未婚妻安心养伤。
过了几天,朱振江又找到小廖,开口就问:“小廖,脑袋里还有疙瘩吧?”小廖听了这话真奇怪:怎么指导员就好象钻进我的心里去了,啥都一清二楚?
原来,朱振江知道小廖的父亲早就去世,母亲前不久又患了重病,过去有未婚妻照顾,现在出了这事,小廖还能安心连队工作吗?朱振江揣着这件心事,每天深夜查铺到炊事班,注意小廖睡觉的动静,连续五天,他没有听到小廖熟睡的鼾声。
这会儿,小廖痛快地说:“我想回家,照顾母亲和未婚妻,你给我解决这个疙瘩吧!”朱振江耐心讲连队干部战士正确对待家庭问题,一心干好连队工作的好人好事,一气讲了十几个。小廖一拍大腿,说:“指导员,你别说了,看我的吧。”小廖没有回家。可他工作更积极更热情了。
“不及格的战士不能毕业”
新战士王国庆出身干部家庭,入伍前是个工人;入伍后,觉得部队艰苦,闹情绪,泡病号,不好好干工作,谁批评就和谁吵架。他还给家里写信说:“我反正破罐破摔,一年到头就复员。”有的战士说:“这个兵没救了,到年底把他打发回家算了。”
朱振江听了这话,严肃地说:“当年,咱这部队里,哪个战士杀敌人不是只猛虎,涌现出多少英雄好汉?连贪生怕死的国民党兵,俘虏过来一教育,也能杀敌立功,难道咱能把这传统丢了?今天让战士带着思想问题复员,明天让战士背着思想包袱去打仗?”
有人说:“话是这么个理,可这个破罐子不好补呀!”
朱振江说:“咱连队是一座大学校,要培养坚强的战士;战士不及格,不能毕业。”
“战士不及格,不能毕业。”熟悉朱振江的同志都知道,这话是他从自己的老指导员那里学来的。
一九七○年初,朱振江所在连队的一个战士,临到复员时表现不好。当时担任指导员的孙瑞祥说:“这个战士不及格,不能毕业。”把这个战士留下了。一年里,孙瑞祥多次找这个战士谈心,帮助他提高思想觉悟,下半年还让他当了班长。年底,孙瑞祥觉得这个战士的思想有了进步,但是,基础还不牢固,就又把他留下来。第二年,孙瑞祥临走上新的岗位时,对新上任的指导员朱振江说:“一定要帮助小张,决不能让他带着思想问题毕业。”后来,这个战士带着三等功的立功喜报复员回到家乡。
朱振江学习老指导员的好榜样,总是主张要全面地看待战士。他觉得,再先进的也有缺点,再后进的也有积极因素,小王是在红旗下长大的青年,是好苗子,不是破罐子。
深夜一点多钟了,朱振江想着小王的事,睡不着,来到七班。小王也睡不着,躺在床上翻身。朱振江在小王的床前站了一会儿,走了。
一天,两天,接连几个夜晚,朱振江都来看望小王。第四天晚上,他看到小王从床上爬起来,趴在灯下学习了。
第二天,朱振江找小王谈心。小王告诉指导员,母亲来信批评他,说他爸爸在部队干了几十年还那么热爱部队,他才干了几天,为什么就想回家!朱振江觉得是启发小王阶级觉悟的好机会,就因势利导,给他讲革命道理,讲老前辈艰苦创业的事迹。
小王开始转变了,可事情并不那么顺利。
一个星期天,小王没请假就离开了营房。回来后,班长问他干什么去了,他不肯说。班长批评了他,他觉得委屈,情绪低落下来。
为什么班长的批评小王接受不了呢?朱振江认真地了解了情况。原来,那天小王放弃休息,帮老乡种了一上午玉米。这件事使朱振江很受启发,他提醒自己:批评人,一定要准确,要实事求是。
朱振江找到小王,说:“别瞒我啦,你不休息,帮老乡种玉米是好事,可是不请假外出就不对了。”小王说:“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做好事呀!”朱振江笑着说:“这一点你想的对,可是做好事也不能忘了请假。你想想,如果今天部队拉出去执行任务,找不到你怎么办?敌人并不因为你去做好事就不打仗呀!”
小王进步了,大家都高兴。可是,有一天,他上午在工地上干得挺欢,中午回来就说有病了。有的同志不了解情况,说他又犯了冷热病。小王一生气,又躺倒了。朱振江说:“这不是冷热病,是胃病。”他找到卫生员了解了小王的病情,又让卫生员去看小王。他自己跑到食堂去端病号饭。
朱振江怎么会知道小王的病呢?原来,小王参军后,不习惯部队的生活,多次闹过胃痛。那天早晨,小王赶着集合,狼吞虎咽地吃了一碗小米饭。朱振江看在眼里,估计小王上午又犯胃病了。
朱振江把病号饭端到小王床前,说:“跟你说了多少次,吃饭慢点,看,又胃痛了吧。”还教育小王要正确对待同志们的批评。朱振江走了以后,小王回味着指导员的批评,自言自语地说:“他有啥是啥,实实在在。”当天下午,他就带病和同志们一起工作了。
到年底,小王受到连队的嘉奖,还加入了共青团。同志们说小王变成了一个新人。小王却说:“不是指导员那番苦心,我还不是不及格的毕业生?!”
“要婆婆嘴,更要做出好样子”
有人说,做政治工作,关键是两硬:嘴皮子硬,笔头子硬。朱振江不这样看。他常说:“当指导员的,要有一个婆婆嘴,更要做出好样子。”
一天,战士张文宽吃饭时,一不小心掉到地上一个馒头。他拣起一看,沾了一圈土,就顺手扔进泔水桶里。朱振江伸手把馒头捞出来,剥去粘上土的皮吃了。小张看到这情景,脸上热辣辣的,饭也吃着不香了。晚上,朱振江找到小张,还没开口,小张就说:“指导员,你批评我吧,我今天做的太不对了。”
朱振江就是这样,以身作则,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战士。他坚持跟班作业,十六次排险石和哑炮;他模范地执行连队的规定,从不把公家的一块布头、一片木板化为己有;他岳父病故,孩子病危,他四次推迟假期;他用休息时间打猪草、拾粪,修旧利废,使共产主义的风尚在全连发扬光大。
九月底,上级交给一连七天脱二万块大坯的任务。任务很重,生产条件又比较差。朱振江鼓励大家:“脱坯就是一场战斗,越是困难,越要坚决完成任务,这才叫硬骨头。”他把红旗往工地上一插,带头干起来。和泥最累,朱振江把鞋袜一甩,跳进泥水里;推泥供不上,他抄起小车猛跑。一根树枝把他的脚划破一道口子,他毫不在意,继续推着往前跑,身后留下了一串血印子。
有这样的好带头人,战士们哪个不跟着冲。大家齐心协力,奋战五天,超额一千二百块坯完成了任务。为什么看起来完不成的任务最后超额完成了?朱振江说:“关键时刻,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你干部腿不打哆嗦,战士就不会眨眼皮。”
在光荣的政治工作岗位上,朱振江以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干部战士的心田。在抓纲治军的第一个年头,他所在的一连就被评为学习“硬骨头六连”的先进连队。朱振江不愧是一个模范的政治工作干部,一个模范的指导员。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在他的身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新华社通讯员 凌志军 本报记者 闫吾


查看完整版本: [-- 把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继承下来——记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一连指导员朱振江同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