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喜看话剧《杨开慧》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06月 -> 喜看话剧《杨开慧》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伯钊 1978-06-25 00:00

喜看话剧《杨开慧》

第5版()
专栏:

喜看话剧《杨开慧》
李伯钊
我有好多年没进剧场看戏,与我从事几十年的文艺工作也几乎隔绝了。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四人帮”,文艺园地由百花凋零的残冬,变成了百花盛开的春天。我这个文艺战线的老兵又走进了剧场,看了一批好戏,实在是兴奋、激动得很哪!看了我工作多年的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并演出的话剧《杨开慧》,我高兴得落了泪。因为,我熟悉的同志和学生,他们在这个戏里写了、演了毛主席青年时代的光辉形象。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尝试,但这个尝试是十分可喜、十分可贵的。
努力塑造伟大领袖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是历史赋予作家们的任务,也是千百万人民的愿望。在解放初,我写的歌剧《长征》,曾出现了毛主席指挥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的场面。这些年来,写毛主席的愿望象海潮一般在我心底日夜翻卷着。在毛主席离开我们的那些悲痛的日子里,我那心底的愿望,又一次犹如潮水腾起了巨澜。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创作,使人们在舞台上、银幕上看到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使老同志看了,永远记住我们跟随毛主席走过的战斗历程;使后代看了,感到毛主席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现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同志们在话剧《杨开慧》中,试验着作这件崇高的工作,我怎能不激动万分呢!
话剧《杨开慧》写了一九二○至一九三○年难忘的革命历程,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夕写到大革命时期以及土地革命初期。戏中描写的这段历史,使我们看到毛泽东同志从清水塘播撒火种,到星星之火在我国形成了燎原之势的历史过程。革命所以得到发展,是毛泽东同志的光辉思想指导的结果。一九二七年,我党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统治,革命转入了低潮。在革命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毛泽东同志坚持武装斗争,指出了一条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用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正因为有了这条为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的马列主义的道路,中国革命才出现了伟大的转折。这出戏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展现了我国革命斗争的发展过程,歌颂了毛主席的光辉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戏的开场,杨开慧同志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她英姿飒爽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她在五四运动以后的革命大浪潮中,按照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主张,积极、热情地发动、组织和教育群众。在围绕农运问题展开的那场激烈的路线斗争中,她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义正辞严地驳斥了右倾机会主义者的谬论,抓回被右倾机会主义者放跑了的土豪劣绅,狠狠地打击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当革命形势逆转,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武装上井冈山以后,杨开慧留在板仓坚持革命斗争,直至不幸被捕,壮烈牺牲。杨开慧真可谓“人民的骄杨”。她为革命献出了一切,她坚信革命的胜利,所以她感到“死不足惜”,“虽死犹生”。
这出戏,通过对方辉、妹子、陈大山的刻画,写出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在毛泽东同志的影响下,在革命的潮流中成长起来;并通过这几个人物的发展、变化,揭示了革命者应走什么路的问题,这也是很发人深思的。
作者、导演及演员们赴湘、赣一带深入群众,收效不少。他们又经杨开慧同志的家人、战友的辅正,得益非浅。剧作者努力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使作品特点鲜明,别具一格,而且引人入胜。演员们的创造,也是颇费匠心的。当然,戏还是有可改进之处的。如在表现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关系上,应再洗炼些。再如,尾声中毛泽东同志的服装,可否改为红军的服装?
我只谈这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因为我知道几位作者还要进一步精益求精的。(附图片)
话剧《杨开慧》剧照:杨开慧捧着陈大山烈士的血衣,鼓励方辉跟着毛委员继续奋斗。 (中央戏剧学院供稿)


查看完整版本: [-- 喜看话剧《杨开慧》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