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驻欧美军为什么“穷”了?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06月 -> 驻欧美军为什么“穷”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迎春 1978-06-26 00:00

驻欧美军为什么“穷”了?

第6版()
专栏:外报札记

驻欧美军为什么“穷”了?
“美国兵是欧洲的新穷人。”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用这样一个标题报道了驻欧美军,特别是那些带家属的下级官兵的拮据生活。这家报纸在把驻欧美军的景况进行今昔对比时写道,这一代“德国人在童年时代曾经向富有的美国兵要过口香糖和巧克力,而今天他们则向经济拮据的美军家属馈赠食品。”
这一对比,的确意味深长。
二次大战刚结束时,西欧满目疮痍,凋敝不堪。一九四六年底又遭受百年罕见的严寒和暴风雪,战祸天灾,使西欧人民饥寒交迫,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正是在那个时候,发了战争财的美国,以一付施主的面孔出现在西欧。在“马歇尔计划”的名义下,美国的奶粉、可口可乐、烟草、劣等纺织品以及其他剩余产品涌进西欧。而美国少爷兵则口袋里装着到处吃香的美元,在穷困的西欧任意挥霍,寻欢作乐。
可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在美元地位江河日下而西欧经济日益扩展的今天,当年神气阔绰的美国驻欧军队,现在被西欧报纸称为“新穷人”了。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驻欧美军最多的一个国家西德,美国军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只能“抠着”点过。有些人虽然可以得到驻军当局的津贴补助,但还是入不敷出,“日子不好过”。至于那些“低级的”没有资格得到资助的一万六千多名家属,就更艰难了。高昂的生活费用,使他们的妻子不得不找活干,赚钱来维持生活。住在离驻地较远的一些美军家属,甚至连到美军消费合作社购买东西的车费都付不起,因而不得不接受西德人的捐款、馈赠。
驻欧美军的景况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一个美元兑换四个马克,一个美军士官比德国银行经理还有钱”。
“一个美元兑换二点五马克”,生活就得“抠着一点”。
“一个美元兑换二个马克……度日维艰”。
《金融时报》认为,美元的不断贬值,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战后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深,美国经济实力相对来说不断衰落,国际收支逆差大幅度增加,大量美元外流,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美元地位一落千丈。如以一九五○年和一九七五年相比,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总额,从二百二十八亿美元下降到一百一十六亿美元,美元的购买力也下降了一半以上。与此相反,西欧的经济实力却显著增长。西德、英国、法国三家的黄金外汇储备二十七年来增加了十四倍,现在的总额等于美国的五点五倍。如今美国为了维持美元地位,还不得不从西德银行借款几十亿美元。驻欧美军景况的变化,正是美元地位衰落的一种反应。
(迎春)


查看完整版本: [-- 驻欧美军为什么“穷”了?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