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钢城纪实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07月 -> 钢城纪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云方 1978-07-20 00:00

钢城纪实

第6版()
专栏:东京通讯

钢城纪实
晨曦初露,小小的扇岛抹上了一层朝晖。远处,大海浮光闪烁,苍苍茫茫;近处,烟囱高拔,厂房鳞次栉比。日本钢管公司京浜制铁所的标记在微带腥气的海风中泛着蓝紫色的寒光。这就是有名的日本新钢城。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钢铁工业发展迅速。一九五○年,日本钢产量不过四百九十万吨;一九七三年,一跃而过一亿大关,成为世界上钢产量第三位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十六座容积在四千立方米以上的大型高炉,日本占十一座。二十余年来,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比美国快九倍,比苏联快三倍多。
朋友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日本钢铁工业的情况。他们告诉记者,日本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是善于引进世界上的先进技术,而且不停留在单纯的模仿上,而是进一步加以改进,使它成为世界上更先进的技术。目前,日本普遍应用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就是由引进奥地利的氧气转炉和西德的真空脱氧技术结合而成。同时,日本还发明了转炉炼钢的烟气回收法,并转而把这项技术向美国、西德、澳大利亚等国家出口。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引进先进技术达二千余项。现行的“六大技术”,基本上来自国外。高炉高温高压来自美、苏,连续铸钢引自瑞士,高炉喷吹重油技术来自法国,带钢连轧机和干熄焦分别引自美国和苏联。由于采用先进技术,不仅节省原料,节省劳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比如,引进薄板轧机代替回式轧机后,燃料消耗减少百分之六十,劳力节省百分之七十五,工效则提高了上百倍。
虽然,京浜制铁所扇岛工厂在规模上并不是日本第一位,但设备之新,冶炼工艺之先进,防止污染措施之完善,却堪称是世界第一流的。
扇岛本来是一个只有九十万平方米的荒凉小岛。一九六九年,日本钢管公司取得这块地皮后,搬山填海,将小岛面积扩大到五百五十万平方米。岛上布局整齐合理。从沙盘上看,炼焦、烧结,炼钢、连铸,厚板以及冷热轧车间、动力车间,呈一线流水,宛如半导体的印刷线路,井然有条。岛东是原料码头,可以入拢二十万吨级的大船;岛西是成品码头,可以停泊三万吨级货船,交通运输发达。特别令人注目的是,岛上原料的运送,全部由封闭式传送系统承担,并附有高性能集尘器和洒水装置,使空气始终保持一定的清洁度。
扇岛工厂的设计能力为六百万吨。工程从一九七一年起至今,一号高炉及其它项目大部分已告落成。剩下的还有二号高炉和热处理车间。经济危机使工程拖延了下来。
朋友们带我们参观炼铁车间。这里工人很少,楼上总控制室只有三名技术人员操作。高炉分四个出铁口,每隔半小时出一次铁水。出铁开口和封口完全自动化,废除了人工引铁和封口的沉重劳动。铁水流出后,立即进入地下槽,安全而又隔热。一位技术员说,这座高炉日产量可达七千吨以上,炼一吨生铁只要四百多公斤焦炭就足够了。
看完炼铁又看炼钢。好意的朋友让大家站在自控室前,几次倾斜转炉,请我们看那炽热沸腾的钢水。转炉炼钢已经全部电子化,炉内钢水含碳量以及各种万分的比例都准确地显示在电视屏幕上,工人们只要调整数据,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钢种。这里,生产一吨钢用原料煤已由七百二十公斤降低到七百公斤。炼铁焦比由四百二十公斤降低到四百一十公斤。据说这是现在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我们问厂内工人,一个工人一年平均生产多少粗钢。工人们笑着回答了一大串数字:一九五○年,日本每个炼钢工人平均年产量是三十五吨,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比西德和英国也低得多。一九六○年,达到了一百零五吨的水平,超过西德和英国。一九六九年则超过美国(二百五十三吨),跃过三百吨。一九七四年又创造四百八十多吨的新纪录,把其它国家远远地抛在后边。“至于本厂嘛,由于建厂晚,又赶上经济萧条……”。说着,一个工人作了一个吃不饱的姿态,逗得大家会意地哄笑起来。
访问中,我们曾有机会同工人们攀谈。朋友们非常直率,毫无隐讳地讲述了今天日本钢铁工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他们说,近几年来,作为日本经济的象征而高速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遇到难以克服的重重困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化,使依赖于国际市场的钢铁业界处于一片混乱局面。特别是美元一再贬值,迫使日本钢材价格日趋上涨,影响了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一九七四年以后,日本钢产量一直无法恢复到一九七三年一亿二千万吨的水平。去年以来,日子更加艰难。日本报纸指出,一九七七年一到十月,粗钢产量只有八千六百万吨,比前一年同期减少了百分之三。同期,内销和出口也比上一年各减少百分之二。目前,具有一亿五千万吨生产能力的日本钢铁工业,开工率不到百分之七十。不少高炉被迫息火。占日本整个钢产量百分之八十的“新日本制铁”、“日本钢管”、“住友金属”、“川崎制铁”、“神户制钢”五大公司,今年三月被迫实行“减产体制”,五十九座高炉已关闭十九座。名列世界钢产量第一位的新日本制铁公司,二十五座高炉中去年息火八座。八幡工厂的洞冈一号炉、户畑二号炉检修后,还没有开工,户畑四号又列入息火计划。日本钢管公司七座高炉也有四座实行息火和“临时休整”。日本制钢公司室兰制作所最近公布,该厂三千三百余名职工除个别留守人员外,全部强行休息一周。休息期间工人只能领到工资的十分之九。日本朋友叹息地说,不景气之风已经吹遍全国,令人无限担忧。
走出机器轰鸣的厂房,面对大海,大家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人们思索着刚才看到的一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造性地迅速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是一条很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生产的不断扩大与市场的相对缩小,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今后,日本钢铁工业犹如飘零在大海之中的孤舟,很难预测将会遇到何种风涛。
本报记者 张云方


查看完整版本: [-- 钢城纪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