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喝令巴山蜀水送航船——记长江三峡航道工人的战斗生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07月 -> 喝令巴山蜀水送航船——记长江三峡航道工人的战斗生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许永平 1978-07-21 00:00

喝令巴山蜀水送航船——记长江三峡航道工人的战斗生活

第4版()
专栏:

喝令巴山蜀水送航船
——记长江三峡航道工人的战斗生活
本报特约记者 许永平
长江三峡,是古今驰名的“天险”。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自四川奉节县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约二百零八公里,是长江上游的咽喉地段。这里群峰壁立,怪石嶙峋;奔腾咆哮的长江,被错落在两岸的崇山峻岭挤成狭窄、曲折的激流,飞泻而下。航道上,险滩、沙碛和林立的礁石,给来往船舶航行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古代诗人悲叹:巴蜀雪消春涨发,何人敢放东吴船!在旧中国,三峡航道由于得不到治理,不知有多少人被险石恶水吞噬了生命。
解放后,三峡航道整治工作写下了新的篇章。二十多年来,广大航道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攀悬崖、走绝壁,战险滩、排暗礁,斗峡风、治流沙,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征服三峡天险的战斗,艰苦创业,气吞山河。如今,当人们乘船入峡后,但见蜿蜒的航道上,严重阻碍行船安全的礁石,正被一块块地炸除;激流汹涌的浅滩上,设置了一座座机械化绞滩站,帮助逆水行船安全、迅速通过险滩;入夜,岩间、峭石上一盏盏电气化航标灯闪闪发光,指示着船舶安全夜航。英雄的三峡航道工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描绘了一幅新的图画。
不久前,我们到担负瞿塘峡和巫峡一百三十多公里航道维护工作的奉节航道段采访,这个段的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了航道工人的战斗生活:
瞿塘峡中段有块大岩石,名叫“南黑石”。枯水季节,石盘高出江面三十多米,象一只凶恶的拦路虎伏在江南岸,与“北黑石”相对耸峙,形成钳状,挡住半边航道。洪水季节,水没石盘,周围布满旋涡,是行船的险关。为了确保行船安全,航道工人决心在上面架设航标灯。
一九六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航道工人征服“南黑石”的战斗打响了。
“南黑石”是火山岩,石质光滑,坚硬如铁,工作面狭窄,机械设备运不上去。工人们就凭着铁锤、钢钎和一双手,在岩石上打孔,竖桩。锤头打在钢钎上,火星飞溅,可石头上只留下一个白点。但是,他们毫不退缩,仍然向顽石进攻。经过艰苦奋战,硬是把高桩竖在了岩石上。可是,洪水一来,高桩经不起激流的冲刷,一根根折断了。他们又在枯水时,把粗铁链的一端固定在岩石上,另一端挂上受水流阻力较小的“箭形浮标”,但由于水流太急,铁链受不住岩石的摩擦,也一根根磨断了。高桩冲断了再立起来,铁链磨断了再接上……。可是,航道工人苦战了十来个春秋,航标灯还是无法固定。
有人说:在“南黑石”上设航标,好比上天摘星星,办不到。
还有人说:早在一九五四年就有人作过结论说:“南黑石”根本无法设标!
真的没有办法吗?航道工人坚定地回答:困难吓不倒英雄汉,不攻下“南黑石”决不罢休!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那里?工人们从一次次失败中认识到:只有在岩石上找到在不同水位时都不受泡漩、激流影响的位置,航标才能立得住。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他们摸清了“南黑石”周围水情变化的规律,找到了设标的位置,在那里打下高桩,系上钢缆,安上了航标灯。“南黑石”终于被征服了!
航道工人并不满足初战的胜利。一九七五年夏天,他们又打响了征服瞿塘峡的另一道险关——“坛子岩”的战斗。“坛子岩”高耸入云,象一只倒立的大坛子,直插在江岸。狭窄的江面上,激流翻滚,泡漩飞转,声如雷鸣,令人头晕目眩。在这样险恶的自然环境里施工,航道工人会遇到多么大的困难,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但他们豪迈地说:大庆人为革命找石油,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我们为革命设航标,雄心锁住三峡水,壮志穿透万重山!他们腰系安全带,从
“坛子岩”顶上到陡壁半腰,寻个岩缝站住脚,身子紧贴着石壁,把钢轨一根根焊接在岩壁上。终于,在万里长江上架设起第一座轨道式自动航标。它随着江水的涨落而升降,准确地指示着来往行船安全通过“坛子岩”险关。
三峡中除了险石恶水给行船造成危害以外,还有淤沙。位于奉节县城下的“臭盐碛”,就是有名的“沙老虎”。每值洪水季节,由于河道曲折、狭窄,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淤积在航道上;洪水过后,留下一片长一千多米、宽五百多米、厚二十多米的沙层;沙层又隆起无数个沙包,暗伏在航道上,行船一不小心,撞上沙包就会被江水吞没。
面对一艘艘被沙阻的船只,航道工人们心如火焚。他们说,我们是搞航道的,不能眼看着航道不通,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损失,一定要降伏这只“沙老虎”!为了寻找解决淤沙的办法,航道工人们认真读《矛盾论》、《实践论》,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作指导,对“臭盐碛”以及它周围的河床进行了数百次探测,详细分析了历年的水文资料,掌握了大量数据。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弄清了水与沙,河床与主、副航漕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了水情变化规律,探明了航漕口。现在,“沙老虎”被航道工人降伏了。“臭盐碛”畔出现了汽笛高唱,百舸争流的动人景象。
“宁留自己千般苦,不给行船一分难。”航道工人就是以这种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精心地维护着航道,保护着行船。一天,三峡水位陡涨,巫峡火焰石信号台对岸附近礁石上的航标灯,眼看要被洪水冲走。信号员王洪儒得知这种情况,和另一位信号员立即赶到现场。江面上湍急的水流打起一个个泡漩,撞在礁上发出巨大的吼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航标灯被洪水冲走,行船得不到信号,就有触礁的危险。可是,航标灯在江对岸,没有渡船,怎么办?时间刻不容缓,王洪儒立刻在自己身上系根长绳,让另一位信号员拉着以防万一,毅然跳进激流中。他一会儿沉下,一会儿浮起,随时会被洪水吞没。但是,他全然不顾,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保护航标,保护行船,决不能让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遭受损失!他奋力搏击洪水,终于游到那块礁石上,把航标改放在安全、牢固的地方。去年枯水季节,有一天,八四一航标艇的工人们对所属航道水深进行探测。测了上千杆,水深完全够,可是突然接到行船报告,说有一杆水深不够。是千杆不准,还是一杆有误?工人们说,大庆人为了给国家多出油,出好油,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一毫差错都不放过;我们要学习大庆人的严细作风,保证行船安全,决不放过那一杆!于是,他们又把航道水深重新测量了一遍,直到弄清了那一杆水深为止。
十多年来,奉节航道段四百多名职工没有因航道维护不善而使行船发生事故,航标维护正常率达到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点七,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扬。一九六六年三月,这个段被交通部誉为“全国交通战线大庆式先进单位”;一九七七年五月,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主持召开的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被授予“大庆式企业”的光荣称号。
二十多年来,特别是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伟大号召以来,三峡航道工人在三峡的江面上共设置了六百多座能昼夜导航的信号标志,并实现了全部航标电器化;设置了二十多个船舶通行信号台和六个雾情揭示台;针对峡区水位变化急剧的特点,建立了水情、水位情报传递网;整治主要险滩、礁石一百多处,炸礁、疏浚工程量四百多万土石方。现在,三峡过往船舶的运行周期比解放初期缩短了三分之二,一千吨级轮船一年四季,日夜航行,大大提高了长江上游的航运能力。昔日三峡“天险”,正在变成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交通运输大动脉。英雄的三峡航道工人,决心在新的长征途中,为长江三峡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


查看完整版本: [-- 喝令巴山蜀水送航船——记长江三峡航道工人的战斗生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