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08月 -> 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雨生 1978-08-08 00:00

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

第3版()
专栏:文艺随笔

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
张雨生
有那么一个戏,写了两个正面人物,五个反面人物。有的同志看后说,这戏的人物比例不当,不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比例,能不能作为评介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作品中正面反面人物的比例,并不决定作品的政治倾向。作品的思想倾向,并不主要取决于多数人物的一方。在《红楼梦》中贾府里的卫道者显然超过了叛逆者,但这部书的主要倾向却是反封建的。不分析作品到底宣扬了什么,只运用加减法统计正面反面人物,以此论定作品的好坏,是不科学的。作品的艺术性,也并不由正面反面人物的比例来决定。象《儒林外史》、《堂·吉诃德》这样的名著,能因为它正面人物少,就断定它们没有艺术性吗?反之,有些标语口号式的作品,写的虽是工农兵,但能因此说它的艺术性很强吗?正面反面人物的比例,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更没有什么相干。
正面人物代表的阶级力量,表现的精神气质,应该压倒反面人物,这是对的。但不看问题的实质,只看双方人物的数量和空间位置,是形而上学的。林彪、“四人帮”一伙搞的那套假左真右的“文艺评论”,便是这样提倡的。《沙家浜》的《智斗》一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是一比二,江青便下令在交响乐中将这场戏砍掉。人们演出这场折子戏,也被他们扣上“欣赏反面人物”的大帽子。
“四人帮”抬出正面反面人物的比例作标准,是用假左真右的手段摧残革命文艺。《兵临城下》和《抓壮丁》,就因此首先遭殃。江青大骂它们是“满台国民党”。她与林彪勾结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把这两个戏当作第一批靶子进行攻击。接着,凡是写了一批反面人物的作品,不管对他们是暴露、讽刺、鞭笞,还是分化、瓦解、改造,都统统被判处“死刑”。一些善于刻划反面人物的艺术形式,如讽刺剧、漫画等,也都一律被取消了。我们的文艺批评,是否至今还有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四人帮”这种影响的现象?
一个作品,去掉一两个反面人物,或增加一两个正面人物也不是不可以的。但这样做,是否就一定成功了呢?不见得。我看关键还是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它们的结合!


查看完整版本: [-- 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