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金桥”架到了唐古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08月 -> “金桥”架到了唐古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群桑 李少山 1978-08-08 00:00

“金桥”架到了唐古拉

第4版()
专栏:

“金桥”架到了唐古拉
藏北草原的七月,正是邦金花盛开的季节。我们策马来到这里,访问了西藏牧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安多县布曲人民公社。踏上布曲草原,只见眼前景色绮丽,一座座崭新的帐篷星罗棋布;远处,羊群就象是朵朵白云,在绵延起伏的山岗上游动;牦牛在碧毯似的牧场上嬉戏着;牧鞭清脆,歌声嘹亮。
一位生产队长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社员家里,只见帐篷中央悬挂着毛主席和华主席的彩色画像。前面摆着《毛泽东选集》。帐篷里整齐地放着座钟和半导体收音机,以及皮袄、毛毯、氆氇、藏被等。帐篷的一角,还堆着羊肉、酥油和糌粑。
我们一边喝着清香浓郁的酥油茶,一边听着主人讲述民主改革后他家的变化。民主改革前,他给领主当过佣人,到处流浪要饭。一九六四年互助组成立时,他家虽然有了几头牛、几只羊,但吃的仍然是国家发的救济粮。今天,他们生活好多了,一家三口人,一个劳动力,去年一年就分得十八只羊共七百多斤肉,七十二斤酥油、九十斤奶渣。八年来,他们共存款两千六百多元。说到这里,他指着帐篷里储存的食物,高兴地说:“我们现在吃的还是去年的口粮呢!你看,那堆肉还有五百斤吧!”
主人名叫平郎,是布曲人民公社贫牧出身的社员。平郎一家就是这个公社的一个缩影。
布曲公社地处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北麓。办社之前的一九六二年,这里十六个部落的牛羊总头数才不过七千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牧主手里。一般贫苦牧民除了身上穿的,几乎一无所有。人民公社成立的前两年,牧民们吃粮仍靠国家救济。一九七○年冬天,在西藏人民公社化的高潮中,布曲人民公社诞生了。随着人民公社的发展壮大,生产年年发展。到目前为止,布曲牛羊总头数已增长到了七万多,比一九六二年增长了九倍,比人民公社成立时增长了近一倍,平均每人一百六十五头,在全自治区名列前茅。如今,草原上的人们开始羡慕布曲了,说布曲不仅年年能完成国家对畜产品的征购计划,而且公共积累也越来越多,社员生活越过越美。事实确是如此。去年,布曲公社向国家交售酥油一万三千八百多斤、牛羊肉七万斤、羊毛十万斤、羊肠两千九百斤、各种皮张三千七百多张。现在公社和生产队两级已有存款二十二万二千多元。社员家家户户都有存款,全公社平均每户存款一千多元,有的户存款万元以上。
“金桥”架到了唐古拉,布曲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们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创造着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布曲草原看去浩瀚无边,实际上有百分之四十的沙石地寸草不长。即使是长草的牧场,牧草在雨水季节也不过一两寸高;一遇雪灾,牛羊吃草也十分困难。人民公社成立后,布曲人民发出了“我们要做大自然主人”的誓言,于一九七五年成立草原建设专业队,开始建设新牧场。人们拣来大大小小的石块,围起了近六千克(克相当于亩)供冬季放牧的草场;修起了一条长达六千米的水渠,引来门耐冰峰上的雪水浇灌草场。
布曲人民在向大自然进军中,显示出了组织起来的力量。牧民们还记得: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日,布曲公社干部和社员赶着牛羊,在向冬季牧场转移的途中,突然狂风四起,几个小时,鹅毛般的雪片便把草原覆盖了。全公社几百口人,几万头牛羊被阻挡在几百米宽的当木曲河畔。由于轻装转移,此刻社员们烧的、吃的、穿的都很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反动的牧主以为公社这下可完了,暗暗幸灾乐祸;一些好心的人也在为公社的遭遇而担心。然而,人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以公社主任占堆为首的公社干部,很快就把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糌粑牛粪运输组、缝纫组、人员安置组、打猎队,解决人们的生活困难;安排干部、社员赶着牛羊沿着有草的山头继续前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布曲人民终于战胜暴风雪,抵达了冬季牧场,保护了人员和牛羊,使这一年的牲畜总头数比一九七一年增加了五千八百七十头。在那困难的日子里,布曲公社还组织了一百零六头驮牛,在雪地里来回跋涉四天,把二百四十袋牛粪送给友邻遭灾的措龙公社,把三百七十七斤酥油送给吉日公社。
回忆起这次抗灾斗争,七十五岁的次珠老阿妈说:“如果一九七二年那场雪灾发生在解放前,我这把老骨头早就被雪埋上了。”
事实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一九七七年初,布曲公社牲畜膘情很差,是公社依靠社员自己的力量,拿出了五千六百多斤食物,使牲畜度过了春乏关。去年八月到今年五月,布曲草原风雪不止,气温低到摄氏零下四十七度,公社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灾难,在国家的支援下,经过公社和社员们共同努力战胜了灾害,使幼羔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四,社员的收入达到了公社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正因为如此,许多家庭到现在都有充足的羊肉、酥油和糌粑。
自古以来,西藏牧区打酥油、做奶渣、揉皮子、磨糌粑等都是人工操作。随着牧业生产的发展,劳动力越来越感到不够了。人们多么希望能够用机器来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九七五年的一天,占堆同志看见风刮得羊直跑,雪水在他脚下哗哗直流,他想到:我们布曲有天然的风力和水力资源,可以利用起来搞机械化么!他和几个牧民几天几夜分析来,研究去,最后做成了两个提炼酥油的牛奶分离桶模型。经试验,牛奶分离桶果然成功了,水力、风力充足时,半小时可打酥油三十斤,相当于十五个人的劳动效率。这下子可轰动了草原,人们欢呼起来了:“大自然为我们造福了!”
牛奶分离桶的制造成功,在祖国内地看来,也许算不了什么。然而,在这偏僻的草原,它却给人们带来了实现牧业机械化的鼓舞力量。没有多久,布曲人民就制造出了共九个水力、风力牛奶分离桶,三部水力压毡机,一部水力揉皮机,三台风磨,九台纺线机。现在,公社又买了四部剪毛机,四部牛奶分离器,一台电磨,三台缝纫机,一台发电机和一台手扶拖拉机。飞鸟呼叫也很难听到的布曲,如今也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
闯过暴风雪的羊,总是留恋向阳的山坡;尝过苦和甜的人民,倍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今天在新的长征中,布曲人民决心团结战斗,把人民公社建设得更加美好。
新华社记者 群桑 李少山


查看完整版本: [-- “金桥”架到了唐古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