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永不结业的“小学生”——记中共河北省迁西县委副书记杜凤德虚心向群众学习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08月 -> 永不结业的“小学生”——记中共河北省迁西县委副书记杜凤德虚心向群众学习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8-08-21 00:00

永不结业的“小学生”——记中共河北省迁西县委副书记杜凤德虚心向群众学习的事迹

第3版()
专栏:

永不结业的“小学生”
——记中共河北省迁西县委副书记杜凤德虚心向群众学习的事迹
在燕山深处的一条山村路上,乡亲们簇拥着一位身穿褪了色的旧军装的老干部,送了一程又一程。淙淙渠水,映出了他们那依依难舍之情;回响着的山音,传出了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老杜,你风里雨里跟我们滚了几年,这回算结业啦!”“不!向人民群众学习,这门课我永远也结不了业,永远是个小学生。”……
乡亲们对老杜为啥那样亲热和难舍难分?老杜对乡亲们为啥那样虚心而又毕恭毕敬?让我们还是从头里讲起吧。
好 心 为 啥 办 了 蠢 事
老杜叫杜凤德,是中共迁西县委副书记。七年前,当他还是县委常委、武装部副部长时,曾来到三屯工委片蹲点。那时的三屯,看山,山秃;看水,水穷;看地,地薄;多数队靠吃国家统销粮过日子。瞧着这情景,老杜决心带领三屯人民改变落后面貌。
当时,全县正在学习小关庄。老杜想,三屯和小关庄都是山区,如果也象小关庄那样,搞成石坝梯田和闸沟造地多好啊!他一声令下,各大队民兵和群众就干起来了。可是,干了很长时间,只搞了几道石坝,修了几块梯田。什么原因呢?老杜很纳闷。群众说:“咱三屯跟小关庄不同,人家那里山高、坡陡、石头多,搞石坝梯田最合适,咱这是红土地,搞土坝最好,偏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石头。不先搞土层厚的平坡,偏搞这瘠薄难啃的,真是有肉不吃啃骨头!”接着,另一件事情也发生了。老杜在排楼沟大队抓点,社员们风里雨里苦干了几个月,在一条五里长的大山沟里闸成的层层梯田,到夏天,山上的一股牤牛水滚下来,全冲了个稀里哗啦。
这一下群众意见可大啦!
有的说:“当初就说,闸沟不留水道不行。怎么样?这下子全冲完啦!”
有的说:“办事不跟群众商量,哪有个不失败的?!”
听着群众的批评,望着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的梯田,老杜难过极了。他感到洪水冲刷的不只是梯田石坝,而且是自己头脑里自以为是的错误思想。
“老杜同志!”这时候,井泉大队的老支书周天元来到跟前,语重情长地说:“你风风火火地领着我们干,这办法对。差的就是跟群众商量少。咱三屯有几万干部和群众,他们可是好老师啊!”
老支书的话,给老杜上了一课。是啊,好心为啥办了蠢事?这根子就在眼里没有人民群众!
晚上,老杜认真学习《〈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
“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这些话,老杜感到就象专对自己讲的一样。他决心老老实实地当群众的小学生,尽快由外行变成内行。
迈 开 双 脚 到 群 众 中 去
老杜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了。
这一年春天,赶上大旱。河枯了,井涸了,地里冒了烟。人们老老少少齐上阵,车拉人担,抢水救苗。但刚浇过水,小苗又蔫啦!
面对严重旱情,有些干部和群众灰心了。他们说:“三屯历史上缺水,抗这么大的旱,上哪找水去!今年减产是板上钉钉了!”
顶着燥热的旱风,老杜来到鞋脱崖庄前。眼前的情景,惊得他简直要叫出声!只见有三十亩地高粱,垄垄苗壮,株株翠绿,远远望去,象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他跑到跟前一看,原来十二名民兵,正在两条山沟交接处打大口井,一边挖井,一边抽水,一边浇地,浇出了一片葱绿!
“这个办法是咋想出来的?”老杜惊喜地问。
“是大旱逼出来的。”正在领着民兵打井的公社党委书记全国珍笑着说。
“咋就知道这地方有水?”
“两山夹一嘴,地下必有水,这是群众的经验。”
老杜跳下井坑,一边跟着打井,一边了解情况。大家说,三屯缺水,但并不是地下完全没有水,在一些地方有地下水的痕迹。这眼大口井就是通过跟群众座谈了解到的。老杜建议把各大队的干部请来,在这眼大口井旁开了一个“诸葛亮”会,研究如何把三屯的地下水找到,挖出来。
一说找地下水,打大口井,大伙都认为这个办法好。可是,也有人犯难地说:“三屯片方圆百八十里,几十座大山,上百条沟谷河流,水龙藏在地下,谁能保证眼眼井都能打到龙嘴上!”
老杜说:“水龙既在地下,它就会在地下露出马脚。群众最熟悉三屯,咱们来它一个群众找水运动,准能把龙嘴都撬开。”
一个找水打井的群众运动发动起来了。老杜找上几个参谋,顶着烈日,到群众中取经。他走出一条沟又钻进一条沟,翻过一道梁又攀上一道岭。在深山陡岭上,向看山人打问山泉的分布情况;在谷底岩壁旁,同技术人员一块分析地下水的走向;在沙滩河岸边,向牧羊人了解河道变迁的历史;在一个又一个老农座谈会上,倾听着许多群众找水的经验和故事。老杜踏遍了三屯地区一百三十多条大沟,翻越了几十座山岭,拜了许多老师,掌握了在各种地形、地质条件下找水的规律。他帮助生产队选定了八十二眼大口井的井基,眼眼都打出了白花花的泉水!当年抗旱,不仅抗出了大丰收,还抗出了三千多亩地的水利化!
认 真 总 结 群 众 经 验
抗旱斗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挖地下水,打大口井,只解决燃眉之急;只有把为害全工委地区的大沙河拦腰斩断,建起一座大水库来,把地上水蓄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屯缺水的局面。
可是,在大沙河上建水库,工程大,耗费多。一九五八年以来,县里曾两次想修,都因钱力、物力不足,没敢动工。现在,三屯工委片自己能不能修呢?
他去问工委的干部,当时的工委书记全国珍告诉他:“大沙河是贯穿全工委三个公社的一条最大的害河。在高家店修起一座水库,可蓄水七百多万方,一下子就能自流灌溉三万多亩地!这个工程,我想找你商量,咱们一个片干行不行!”
他去问公社干部,公社干部说:“工程大是大,可这是咱三屯大上农业的关键,我们赞成上!”
他又去问群众,每到一处,群众都高兴地把他围起来,说“治这大沙河是咱多年盼着的事啊!”
老杜满怀信心地和干部、技术人员对大沙河河道及连着大沙河的十几条山沟进行了勘察,制订出在大沙河主河道上兴建一座大水库、在十几条山沟里兴建二十几座小水库的规划。在县委大力支持下,三屯片四个公社的一千名建库大军开上了高家店工地。可小水库啥时开工呢?跟大队、生产队干部们一商量,大伙说:“工委片协作起来搞大的,公社和大队动员起来搞小的,来它个大小一齐上!”结果,一下子,一座大水库和九座小水库同时开工了,全工委片投入强壮劳力达七千多人!他们根据群众的意见,总结了十六个字的办法:全面规划,分期施工,先后受益,大体平衡。既发扬了共产主义风格,又执行了党的政策。几年时间,他们除了建成蓄水七百多万方的高家店水库外,还建成了二十座小水库,改河造田闸沟垫地六千多亩,水浇地面积由七千亩增加到二万六千多亩,粮食亩产由一九七五年的五百多斤,增加到去年的七百二十三斤,成为全县的先进地区。
学 不 完 的 新 课 题
一九七六年四月,老杜转业到地方担任了迁西县委副书记,又分管抓农业。有人开玩笑地说:“你在三屯蹲了几年点,农业上这一套算吃摸透了,往后合着眼睛也能抓啦!”
听着这话,老杜摇摇头,认真地说:“情况越熟,越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当群众的小学生,天天都有学不完的新课题!”
老杜这段话,正是他自身的经验之谈。
三屯的经验,对全县工作有指导意义。但是不是就那么完整、那么全面,对全县每个工委、公社或大队都完全适宜呢?并不是的。他到深山区的西城峪公社太阳峪大队去搞调查,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向他反映:这个只有六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粮食亩产已经七百多斤,今年可过“长江”。但这里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光啃这“一分田”,功夫下得再大,也不会有更大的作为。几年来,他们在抓好“一分田”的同时,在
“八分山”上下了功夫,栽了一万多棵干鲜果树,一万五千多株花椒树,养了三百多只羊。三、五年以后,即可以向国家交售七万斤板栗和水果,五百只牛羊,光这一个小山村产的花椒,即可供全县人民调味之用。老杜从太阳峪想到全县。全县也是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要想向国家贡献一亿斤板栗容易,贡献一亿斤粮食难。迁西要发展,同样也不能光啃“一分田”,而要把“七分山”充分利用起来,大力发展林果和畜牧养殖。这样,集体经济迅速壮大了,就能有充足的资金搞农业机械化和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正好是三屯经验的一个重要补充。
(原载七月二十七日《河北日报》,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永不结业的“小学生”——记中共河北省迁西县委副书记杜凤德虚心向群众学习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